人力资本视角下继续教育阻断农民贫困代际传递的价值与路径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加快实现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的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①;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用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②。在上述背景下,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研究越发受到学界的重视,但已有成果多聚焦基础教育阻断未成年人贫困代际传递研究,鲜有探讨继续教育对贫困成人尤其是农民群体贫困代际传递的阻断问题。人力资本投资是打破贫困代际循环的关键方案,而最主要的人力投资形式是教育,因此,基于人力资本探究继续教育阻断农民贫困代际传递理应成为学界的重要关注点。鉴于此,本研究从人力资本视角出发,以2017—2020年中国扶贫网“人物·故事”专栏的脱贫事迹和相关报道为资料来源,总结22名已脱贫农民通过继续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成功经验,借此厘清人力资本视角下继续教育阻断农民贫困代际传递的价值逻辑,以期探析具有较强针对性、可行性和创新性的继续教育阻断农民贫困代际传递的实现路径。
一、理论基础及立论依据
(一)人力资本与继续教育
“人力资本”一词萌芽于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的生产要素思想,他将“技能”作为生产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且强调教育和培训会提高人的技能;亚当·斯密(Adam Smith)进一步揭示了人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的生产性资本属性,并指出教育和培训是人们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一项投资。此后,针对人力资本的研究逐渐增加,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对人力资本的内涵做出了界定:舒尔茨主要从内容角度定义人力资本,提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健康状况和体力等是人力资本的主要构成要素,而对教育的长期投资是促进劳动者人力资本形成和提高的首要途径;贝克尔(Becker)则从形成角度界定人力资本,认为人力资本是指对人力投资而形成的成本,主要包括个体或家庭在教育水平、职业技能培训、健康水平以及迁移等方面的投资而形成的资本。近年来,不少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人力资本问题,如李忠民在个体角度将人力资本视作个人先天所具有的以及后天所获得的智力、知识、健康、技能状况等因素的总和。综合来看,尽管学界关于人力资本的概念定义尚未达成一致见解,但大都认可人力资本是存在于个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技能、知识和健康等资本要素之和,且教育和培训是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投资形式。由此可推断,作为教育培训关键构成部分的继续教育,即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在增加人力资本积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快速性和持续性作用。
(二)人力资本与农民贫困代际传递
“贫困代际传递”的概念是从社会学阶层继承和地位获得的研究范式中发展而来的。1959年,奥斯卡·刘易斯(Oscar Lewis)于《五个家庭:墨西哥贫困文化案例研究》一书中最早提出并界定了“贫困代际传递”概念。随后,这一界定逐步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与采纳。本研究亦借鉴此概念界定,将贫困代际传递定义为“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的境遇——继承父母的贫困和不利因素并将贫困和不利因素传递给后代这样一种恶性遗传链;也指在一定社区或阶层范围内,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代与代之间延续,使后代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③。
当前国内外诸多研究均表明,提升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具有正向功能。例如,王大江、孙雯雯等认为,让贫困家庭具有劳动能力的成员掌握“一技之长”,是保障贫困家庭脱贫、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办法。杰里·贝曼(Jere Behrman)等指出,改善贫困家庭父母的学业成就和收入,可以减少其子女的贫困和不平等。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后阶段,我国所余贫困人口大多处于深度贫困地区,属于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硬骨头”,其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而多存在贫困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链。农民群体是我国贫困人口的主要构成部分,农民贫困代际传递自然成为贫困代际传递的核心问题。同样,提高贫困农民的人力资本亦是阻断农民贫困代际传递的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