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素养的论文: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高校师范生综合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编者按:本篇关于职业素养的论文指出:培养高校师范生综合素养,关键在于高等师范教育的有效实施。高等师范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的区别点在于其师范性。师范性是师范教育的本质特性,体现在师范生具有教育理念、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具备教育教学能力上。改革高等师范教育,培养师范生综合素养,突显师范教育师范性,我们需要为师范生搭建一个“重基础、强实践、高素质”的培养平台。
摘要:教师资格国考政策出台,规定2016年6月1日后入学的高校师范生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均要参加教师资格全国统考。从考试内容看,教师资格国考考核的是教师的综合素养。培养师范生综合素养应成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的核心。师范生综合素养主要包括思想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以及身心素养四方面。培养高校师范生综合素养,关键在于改革高等师范教育,突显师范教育的师范性。调整课程结构,注重实践训练,更新学科内容,改革学科教学,加强专业教育是培养高校师范生综合素养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教师资格国考;高校师范生;综合素养;师范性;策略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的指导思想》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2年扩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2016年6月1日后入学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师范生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均要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全国统考。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对于引导教师教育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建设,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具有深远意义。教师资格国考,考试大纲和试题由教育部统一命题。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主要考核申请人从事教师职业所需的教育理念、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知识,科学文化素养,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教育教学、指导学生、管理班级基本知识,任教学科专业知识,教学设计、实施、评价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面试主要考核申请人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教态仪表、语言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学基本素质以及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教学技能,采用结构化面试、情景模拟等形式,考生通过抽题、备课、试讲、答辩等环节完成。
教师资格国考要选拔的是合格的人民教师,从考试内容看,考核的是教师的综合素养。这给了高等师范教育启示——培养师范生综合素养应成为师范教育的核心。
师范生综合素养指师范生为将来从教生涯做准备的,在职前教育阶段所形成的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身心特征和职业修养的总和。以培养合格师范生为核心,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高校师范生综合素养包括思想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以及身心素养四方面(见图1)。思想素养方面,高校师范生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遵纪守法;热爱教育事业,对即将从事的教师职业有一种光荣感和自豪感,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富有责任感和义务感;热爱学生,愿意为下一代的成长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知识素养主要包括宽广的科学文化知识(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哲学科学知识)、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任教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正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包含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学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幼儿园、小学教师强调知识的“博”,中学教师在“博”的基础上要“专”。能力素养包含教学能力(包括教学组织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调控能力和教学检查评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建设班集体能力、课堂管理能力、组织课外活动能力、指导学生能力、激励能力、交往协调能力等)、教育信息处理能力(搜集、整理教育信息能力以及设计教学课件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思考能力(思考、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思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以及自学创新能力(乐学、会学,养成自学习惯,勇于尝试、创新)。身心素养指教师健康体魄、仪表风度、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高校师范生综合素养构成中,思想素养是灵魂,知识素养是重点,能力素养是关键,身心素养是基础。
一、调整课程结构,增加人文课程,强化教育专业课程。
当今世界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一般包括文化基础知识(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任教科目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史、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材教法、教育见习、实习等)三大类。这三类课程在美国师范教育中的比例各占1/3,在日本的比例是3.7:4.6:1.7,在我国的比例则为2:7:1。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人文课程必修课主要以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课、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课程为主,内容范围狭窄。教育专业课通常只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材教法三门课程,所占的学时数少。高等师范教育课程设置过于重视学科专业课程,忽视人文课程,特别是教育专业课程匮缺,容易造成师范生人文素养不足,教育专业知识不强,教育教学能力薄弱,严重影响了师范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削弱了师范教育的师范性。
为此,高等师范教育现时的课程结构需要调整改革:适当增加文化基础课课时,扩大教育专业课比例,缩减学科专业课份量,把文化基础课、学科专业课、教育专业课比例调整为3:4:3。文化基础课以增强师范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师范生的文化底蕴、人文情怀为主,让师范生有更广博的知识面。课程构建应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道德、心理、社交等领域,中外思想史、中外历史专题、中西文化比较、艺术概论、大学语文、中外名著导读、应用文写作、音乐欣赏、绘画技法、书法、社会心理学、社交礼仪、职业生涯辅导等课程可作为师范生文化基础选修课,供师范生自主选择。教育专业课程除保留原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材教法三门科目外,还可选择增设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论、德育论、班级管理学、教育政策法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评价与测量、家庭教育学等必修课程,扩充师范生的教育科学知识领域,增强师范生教育专业知识素养。
二、注重实践训练,加强教育实践环节,提升师范技能。
本来,教育实践课程是突显师范教育师范性的主打课程,是提升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主要渠道,但实际上,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教育实践课程却显薄弱,体现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调查等教育实践环节安排时间短,管理不到位,留于形式。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就存在不少问题:教育实习一般只有6-8周,且安排在高年级;实习内容限于教学实习,只重教学技能训练,忽视学生学习心理、行为转化、师生关系研究;实习管理欠规范化,实习目标不明确,实习内容随意性大;学校与实习基地合作形式松散,责任模糊,政策、资金支持不到位;很多学校采用分散实习的形式,缺乏老师的指导和严格考核,实习走过场。实践证明,优秀教师成长的核心作用在于实践、体验、感悟、提升。发达国家师范教育十分重要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训练:美国的教育实习为18周,法国教育实践课程为总学时数的1/3,澳大利亚规定4年的教师教育计划中最少有80周实习,英国的教育实习已形式完善制度,不仅有教育实习课,还有学习工作体验课程。
加强教育实践课程,增加实训环节,通过实践,把教育理论知识实践化,实践经验理论化,在实践中整合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是理论联系实际,提升高校师范生综合素养的主要途径。首先,提升高校师范教育实践训练重视度,加大教育实践课程比例。建议一、二、三年级每学期安排学生参加为期一周以上的教育见习,二、三年级每学年安排学生开展一周以上的教育调查,四年级的教育实习时间调整为10周以上。其次,加强实训计划和管理,帮助师范生建构实践知识能力体系。学者朱元春把教师实践性知识建构归纳为五点内容:预习(学习、了解、体会)、见习(观察、接触、体验)、演习(模仿、操作、感受)、实习(行动、经验、探索)和研习(回忆、反思、认识)。这五步也是师范生积累实践知识,提升实践能力的过程,可作为我们有序安排师范生实训活动的参考。再者,实训内容既要注重显性知识、显性能力的提升,也要关注隐性知识、隐形能力的获得。实训显性知识、显性能力包括制定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实施课堂教学及管理、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评定学生成绩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实训隐性知识和能力指把握学生心理、做学生思想工作、观察研究班风班纪、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等方面。这两者都是师范生综合实践素养的体现,都应该受到重视。最后,建设好实训基地,为师范生实践训练提供保障。高校应与办学条件较好、师资水平较高的中小学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基地挂牌,签订合作协议书,明确合作的形式、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并争取政策、资金的支持。
此外,我国高校师范生师范技能也有待提升。教育教学设计能力较弱,教态扭捏,欠缺自信,组织管理能力较差,“三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不过关,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应用写作能力薄弱,人际交往协调能力不足,教育科研能力缺乏等现象在师范生中比比皆是。师范院校要注意结合各年级师范生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师范技能训练。大一学生可加强普通话训练、演讲能力训练,加强“三笔字”练习;大二学生技能培训重点放在熟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上,也可适当开展教育情景模拟训练,如家访、批评教育学生、学生矛盾调解等;大三学生拓展应用写作能力及教育科研能力,学习写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工作反思,撰写教育小论文,开展教育调查,完成调查报告;大四学生结合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工作,提升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钻研教材,设计教案,实施教学,策划组织教育活动,掌握教育研究方法,不断开拓创新。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可大力调动学生自主提升师范技能的积极性。演讲比赛、“三笔字”竞赛、教案设计比赛、教学课件设计大赛、说课比赛、试讲比赛、评选优秀教育论文、优秀教育调查报告、才艺比拼等,都是师范生喜闻乐见的竞赛活动形式。
三、协同各科教学,更新学科教学内容,改革学科教学方法。
本篇关于职业素养的论文认为:目前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各学科之间缺乏横向联系,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叠现象明显。一些学科教学内容陈旧,教师授课未能结合社会发展的新科技、新思想,或一味强调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忽视师范性,不注重学科教学内容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融合,尤其对当前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缺乏应有的关注。某些老师只是习惯于课堂灌输知识,教师单向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完全忽视学生学习的参与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更缺乏结合学科教学提升师范生综合素养的意识。
其实,高等师范教育各学科教学有延续性,我们要协同各科教学,以加强学科基础知识教育,提升师范生综合素养为宗旨,加强学科之间横向联系,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堆砌,教学方法上各学科也可互相借鉴,融汇贯通。就学科教学内容而言,高校师范各科教学要注意结合社会新科技、新知识、新观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除一如既往注重学科基础知识传授外,要注意把各科课程教学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联系起来,与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联系起来,结合学科教学向师范生渗透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传递课程改革新理念。为此,师范院校教师要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把握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动向。我们在强调高校师范生走进中小学,了解中小学的同时,首先要要求师范院校教师到中小学挂职,了解、掌握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状况,指导、参与中小学课程改革实践。学科教学方法上,各科课程教学要注意改革教学方法,打破过去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研究型教学、翻转课堂、慕课、创客等新型教学模式,结合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研究法等新颖教学方法,创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我们以教育学课程为例构建的高校师范生公共课研究型教学模式,也许可以为高校师范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该模式特点是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课堂案例讨论、教案设计与试讲,教育调查等形式,调动师范生学习积极性,在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基础上,提升师范生综合素养。教学分为理论知识学习(实施路径:提出问题——小组研讨——提问分享——教师精讲——回顾问题)和实践活动环节(实施路径:教师讲授——小组实践——汇报分享——总结评价)两部分,在总评成绩中各占60%和40%比例。研究型教学模式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精讲,学生多练,多关注过程,少注重结果,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
。
四、加强专业教育,提高师范生专业认识,树立牢固专业思想。
本篇关于职业素养的论文认为:作为未来人民教师,师范生应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热爱本专业,热爱即将从事的教师职业,热爱教育对象——学生,这是师范生综合素养的思想表现。然而,目前不少师范生到了高年级仍然对专业缺少了解,专业学习兴趣不大,对教师职业缺乏认识,对前途感到迷茫,从教热情淡薄,对教育对象失去爱心和耐心。这种局面令人担忧。
因此,在高等师范院校开展师范生专业思想教育很有必要。第一,各院系可在师范生中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师范生专业思想状况,分析原因,才能有的放矢进行思想引导。此外结合不同年级师范生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工作不应该只在某个时间段进行,应贯穿大学四年,从学生入学至毕业,循序渐进进行。大一师范生刚入学,对专业不了解,适应新环境能力较差,这是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的关键时期,教育重点应放在专业入门教育,促进师范生了解本专业,增强学习本专业兴趣,增加学好本专业的信心,为将来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奠定基础。大二、大三师范生随着所学专业知识的增长,对本专业有更深刻的认识,会逐渐产生专业认同感,这时期专业思想教育重点应立足于深化专业认识,确立专业理想,培养师范生对教育问题感兴趣,对教育对象感兴趣,向往教师职业,为将来从教做好情感铺垫。大四师范生即将毕业迈向社会,就业指导应成为这时期专业思想教育的重心。就业常识、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教育固然必不可少,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怀抱积极心态踏入职场更是重中之重。通过引导,让师范生树立从事教育事业的牢固思想,对未来教育工作充满信心。第三,拓宽教育形式,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环节渗透专业思想教育。师范生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开设专业导论、职业指导等课程、作报告、开讲座、搞座谈、个别谈心、学长传递经验等是重要的教育形式。除此之外,专业课程学习渗透着专业的魅力,见习、实习等教育实践活动能吸引师范生从教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教育对象的热爱,这些同样也是专业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未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给师范生专业思想的影响更深远、更持久。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活动不一定要等到大三、大四年级才开展,它可以渗透到各年级、各学期中进行。实践证明,越早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师范生对专业认识越深刻,专业思想越牢固。
参考文献:
【1】谢燕.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综合素质的构成【J】.科技创新导刊,2011,(16).
【2】刘婕.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82-284.
【3】朱元春.对教师教育中教育实践的重新审视【J】.教师教育研究,2007(5).
更多职称论文发表立刻咨询锦锐论文网QQ:2604244082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