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组织论文:探析校企合作与赛教相融人才培育模式的必要性和意义
摘 要:本篇企业组织论文通过对校企合作与赛教相融人才培育模式的必要性分析,指出加强赛教相融对解决人才供需矛盾的重要性,接着分析了赛教相融职业技能培育模式在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之间的团队协同能力和促进校企生三方共赢的重要意义,最后给出了加强赛教相融教学模式的对策和建议。笔者认为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能实现高职院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赛教相融教学模式通过基于企业需求的技能大赛,来驱动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字:校企合作;赛教相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一、引言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主的教育,通过职业教育,使接受教育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从业本领和从业资格。以教师口头传授为主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因其知识体系相对落后,使得培育出的人才所掌握的技能与时代和科技进步不同步,导致职业教育培育出的职业技能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生产的实际需求,出现职业技术人才无处就业,工厂技术人才紧缺的供需矛盾。为解决当前人才的供需矛盾,各高职院校相继提出以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的职业技能培养模式主要是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采用资源和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进行合作,根据企业实际人才需求来制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育模式,让培育出的人才与市场需求接轨,注重人才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有效解决了人才与市场之间的供需矛盾[1]。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让学生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2,3]。技能比赛则是采用技能展示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检验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检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一种实用方式。这种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并定期举办技能大赛,构建“校企合作,赛教相融”的职业技能培养新模式,有效延伸了高职教育的内容,实现高职人才培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零对接[4]。
二、校企合作及赛教相容培育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每年都有大量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失业率达到17%以上,有些学生即便能找到工作,不是工作劳动强度较大,就是工资水平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是应届高职院校毕业生接受的技能教育脱离了市场需求。在不断的求职过程中,高职毕业生逐渐意识到自身技能的缺乏,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产生职业选择的迷茫。高职学生的低就业率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招生情况和招生指标的分配,从而影响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综合素质,提高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成为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
从企业需求来看,则存在另外一个现象,很多企业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过程中,出现招工难的问题,应届毕业生达不到企业用工需求,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规划。企业为了发展,其最终的目标盈利,这就要求其所招收的高职毕业生能快速的熟悉工作任务,并迅速融入企业中,从而降低次品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但是应届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状态,让企业在培育新人的过程中会额外增加很多生产成本,这是企业所不希望出现的现象。究其原因,还是高职应届毕业生在校学习的理论脱离了企业实际需求,学生综合素质缺乏。
校企合作,则是高职院校与对口企业联合办学,根据企业的产品生产需求来制定招生计划,让学生在上学之初就明确自己的主要毕业去向,为学生制定了职业规划。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企业的实际工种来制定教学计划和授课内容,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技能学习和协同能力培养,提升学生是专业素养和协作能力。企业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学生通过实际工种操作,并结合在校理论学习成果,从而快速掌握基本技能,让所学知识和技能适应时代发展,培育学生较好的职业素养[2]。同时,校企合作,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会产生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有效节省了企业运营成本和高职院校教学成本。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的办学和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企业用工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之间的供需矛盾,因此,加强校企合作成为促进当前高职院校就业率的主要人才培育模式,但是基于个体的差异性,每个个体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不同,会导致每个个体的综合素质存在差异性。企业在人才招聘过程中,不仅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还会通过应届毕业生的各种技能证书来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这些技能证书则主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校或企业通过举办各种竞赛来凸显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术能力而颁发的奖励证书,也是对学生相关技能的一种肯定。为获取更高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就业待遇,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技能比赛中来,学生会在比赛之前努力学习并掌握相关技能,并在技能竞赛中充分的表现自身的技能,以获得相应的比赛证书,凸显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自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所以,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赛教相融的职业技能培育模式对企业、高职院校和学生三方均有益,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并采用赛教相融的人才培育模式应该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育的主要模式。
三、赛教相融职业技能培养的内涵和意义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赛教相融职业技能培育主要是指高职院校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让合作企业成为高职院校招生、人才培育和推荐就业的对口企业;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高职院校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并有针对性的构建技能比赛平台,并在对学生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与所设计的竞赛内容相互融合,各种技能教学过程与比赛过程相融合。
本篇企业组织论文认为: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赛教相融的职业技能培育模式其主要意义可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能有效促进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通过赛教相融的职业技能培育模式,教师与学生在共同参与技能大赛的过程中,会充分地凸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让高职教师明确企业的用工需求和学生的需求,以便于在后期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上做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改革策略。竞赛内容与企业需求相关,也能让高职教师更明白企业运营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内容改革,让学生更符合企业的需求。通过竞赛过程中的信息反馈,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也能从宏观的角度来优化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并根据企业需求来调整学生的培养方案,促进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也为后期更广泛的校企合作提供契机。
(二)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各种技能竞赛,会使技能竞赛证书获得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共同认可,这样就会有效地促进学生获证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技能大赛与教学相融的教学模式符合高职院校学生探究新事物的认知规律,学生会根据技能大赛的需求来自我学习并加以综合利用,且在求知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不断的单独思考,甚至要与同学共同探讨,以解决相关问题,自然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同时,技能竞赛更多的是任务形式的竞赛,学生在完成大赛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竞赛任务的实践相结合,还需要规划任务完成的思路、方案和具体实施步骤,变相的提升了学生的规划和管理能力,因此,采用赛教相融的职业技能培育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
(三)能有效调动学生之间的团队协同合作能力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赛教相融教学模式下,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所制定竞赛内容,很多都是任务型的竞赛内容,要求学生利用其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以考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种任务往往不可能凭借单人参赛就能完成的,更多的学生是以团队的形式参赛的。团队合作过程中,每个人的分工又是不同的,需要各个学生之间的共同协作才能最终完成整个任务,为完成任务,要求参赛团队要处理好团队内各个学生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良好的团队合作气氛。通过这样的赛教相融的教学模式,团队中各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能达到知识和思想的共享,促进大家共同进步,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也会增加团队之间的感情,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因此,赛教相融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优越性,使得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充分意识到团队对完成工作的重要性。
(四)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实现高职院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
校企合作的赛教相融技能培育模式,首先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资源和信息共享。企业为高校提供实训场地,解决了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场所紧缺的问题,一方面,高职院校能减少实习场所的建设成本和实习耗材浪费的成本,另一方面则能让高职院校的学生能接触到最新的产品,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毕业后能快速地融入企业、融入社会。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大赛均是以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置的竞赛内容,通过赛教相融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根据企业问题来学习知识和技能,并综合利用其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来并逐渐解决企业的问题,一方面能真实地解决一些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高职院校为企业培育适合企业生产需求的专业人才,减少了企业人才培育成本,降低了企业的次品率。而学生在赛教相融的教学模式下,不仅学到了专业的技能,还提升了其他方面的各种能力,使学生自身的竞争力更高。
四、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赛教相融职业技能培养模式实施对策研究
(一)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双方共赢
高职院校应届学生的就业率高低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发展,而学生就业率的高低主要是受到用人单位的检验。企业要保持其核心竞争力,技术人才的质量起到主导作用。作为人才提供方的高职院校和人才需求方的企业,两者之间是供需关系,也是互补的关系,要解决供需之间的矛盾,只有加强两者之间的合作力度,高职院校根据企业需求来培育人才,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企业则让高职院校为自己培育优秀人才,以提升企业的人才质量,解决了企业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问题。因此,只有深入校企合作,相互协同创新,才能实现双方的共赢[6]。
高职院校与企业结成一对一的帮对模式,高职院校根据企业的工种需求设置专业和人才培育计划。高职院校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相互协同合作,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和人才教育发展规律,双方通过不断的探讨和提炼,制定人才培育目标和专业技能必须知识点,并形成相应的教学构架。高职院校在制定的教学构架下实施教学,教授学生专业技能必备的理论知识,并定期与将教学效果反馈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培育目标。企业要为学生提供技能实习场地,在实习过程中,企业让有经验的老师傅传授学生相关实践经验,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快速地掌握知识,并利用知识来提升工作效率,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目的,以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
(二)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目的,逐渐完善赛教相融培育模式
根据教学进度设置相关的技能大赛,让技能大赛融入整个人才培育过程中。在技能大赛设计上,一般采取一学期设置一种技能大赛项目,且大赛内容要与学业进度相符。在竞赛制度制定过程中,要规范竞赛流程、大赛实施方式和竞赛内容的选择规则。在竞赛项目的设计上,要求每年的竞赛内容不具体化、不产生雷同,完全根据企业需求设计竞赛内容。在比赛具体内容设置过程中,高职院校要与企业管理人员协商,以解决合作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和培育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目的,双方通过对企业的实际问题进行简化和提炼后,设置每届的最终竞赛内容。大赛可采用初赛和决赛相结合的比赛方式,初赛要求所有学生参入,初赛成绩记入学生的学期考核成绩中。对进入决赛的学生,教师可根据大赛需求对参赛学生进行集训指导,必要时,可聘请企业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实际问题讲解,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构建赛教相融的职业技能竞赛评价体系,作出公平公正的评价
赛教相融的职业技能培育模式是以竞赛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体现竞赛过程中的公平和公正性,因此,必须完善赛教相融中各种竞赛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构建各种大赛的组委会和相关职能部门,以保障各种竞赛的有序性和正常举办。
在对竞赛评价过程之前,大赛组委会要充分论证大赛的实施细则和竞赛目的,总结出技能竞赛评价的主要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列出大赛的得分明细,并将各种评价标准在学生中进行宣传,让参赛学生切实理解各种得分点,以便于学生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技能准备和技能训练,并顺利完成竞赛任务。在竞赛评价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从高职院校、企业部门和其他相关单位聘请权威性人士构成评审团队,让评审团从专业的角度对大赛完成情况进行客观评价,最后采用合理的评价方式对评审团的评价信息进行融合,以获取最终的参赛排名。在竞赛评价完成后,要及时公示评价结果,并设立评价结果异议反馈机制。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要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并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各种竞赛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
五、结语
高技术人才的培育,不仅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主要动力,也是促进社会进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高职院校作为培育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主要人才孵化基地,对培育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术、高质量人才具有重要的责任。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只有不断的进行人才培育模式的革新,才能解决当前人才培育与人才需要之间不匹配的矛盾。加强校企合作,在以企业需求为目的的驱动模式下,通过采用举办技能大赛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培育人才的综合素质,提高技术人才的质量,解决企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问题,因此,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赛教相融的职业技能培育模式应该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主要发展模式。本篇企业组织论文通过对校企合作的必要性进行解析,指出高职院校加强与企业合作的重要性,接着分析了,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采用赛教相融的技能培育模式的重要意义,最后分别从校企合作、赛教相融培育模式和大赛评价机制方面给出了提升赛教相融职业技能培育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殷红,米靖,卢月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11(12)
[2]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03)
[3]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04)
更多职称论文发表立刻咨询锦锐论文网QQ:2604244082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