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论文-关于基础美术教育的启发及实施探索
编者按:本篇美术教育论文-关于基础美术教育的启发及实施探索主要针对美术基础教学表达了作者的见解。讲述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美学教育如何实施及如何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品质。
关键词:美术教育 基础教学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出“在宗教中解放美育”的口号之前,美育作为一个概念,首次被德国剧作家、诗人席勒所使用。美育,也可以说是美术教育或者审美教育,一般理解就是教会学生对美的感知和联想。艺术教育作为美术教育最核心的途径,只有在完成艺术教育任务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其审美教育的目标。
一、基础美术教学之我见
以笔者所在的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动画专业为例,影视动画的学生在招生进校前就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入学第一年的专业课都是美术基础普修,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项就是速写教学。速写作为美术基础的一环,是素描的一种表现形式,一般被认为是画家对于周遭事物的即兴写生。就课堂写生而言,人物模特不可避免地会在绘画过程中改变原有的动态姿势,而作画者要做的就是在最短时间内把握大动态,然后在自己的艺术理解之上进行创作。由于速写工具材料无限定,表现自由、简捷、具创造性,因而画面往往生动活泼、富有激情。可以说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和生活经验的真诚感受和形象的记录,也是艺术家直觉印象的艺术表达方式。教师通过对艺术技巧的传授,夯实学生的基础,从而达到“扎稳马步”的目的。在视觉艺术多元互补和设计各专业蓬勃发展的时代,速写的功能和表现语言已大大拓宽,各种自然视觉形态的发现和记录,是各种视觉形式的创意和简洁表现,无论是具象或抽象、绘画与雕塑、设计与工艺,“速写”都能体现出艺术家对于造型的发掘与收集、表现与创造,渗透着艺术家的功力与“灵气”。
纵观古代中国思想教育史,有孔孟的“乐教”、孔子的“六艺”作为主要的艺术教育思想理论;而在20世纪前期的西方教育史上,出现了主张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美术教育的创造主义艺术教育思潮,它提倡检的教师在学生的感知与体验阶段,帮助引发其内在的自我表现的动因,强调过程的影响力大于成果。以笔者之见,这些艺术教育思想理论都可以与综合艺术教育牌单课程挂钩,现代艺术教育更倾向于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塞尚在多次慕画其故乡的圣维克多山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减弱了透视法则,而是通过光和空气色彩的微妙变化来体现其空间变化,打破了人们对大自然仅仅是简单蔡刻的艺术习惯。这些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理解,对与笔者深有启发。
二、基础美术教育之实施
作为美术教育的基石,遵循艺术起源理论中的模仿学说,首先就是模伤,学生可以通过模仿老师,模仿艺术家的作品,挖掘艺术自身的内酒和形式的特征,将艺术与现实在作品中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四年多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在探索最佳的“模仿”传授方式:其一,动画专业请资深教师对青年教师传帮带”,给予年轻教师充分学习的空间。在此期间,笔者深觉青年教师应向老教师取经,把课堂作为实践教学的第一线。其二,对于学生,则积极有效地采取“教师示范”的方式言传身教指导学生绘画技巧。速写水平的提高需要学生一定数量的积累,但在教师合理示范的基础上能更快地让学生吸取养分,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
在艺术教育传播的过程当中,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媒介就是艺术材料。我们知道,宇宙间存在的任何一种物质都可以成为艺术材料,只要它具备物质性和符合美感要求的特点,就能够在人类发现每一种物质的各种表现可能的过程中,显示出其特有的性质,传播各种艺术信息。笔者所在的动画专业其基础美术教学的形式可以说是更为丰富多样,引导学生多方面吸取艺术养分,提升艺术修养,其中电影就是一门取之不尽的“艺术材料”,它就是一种复杂的动画艺术,而动画艺术,就是“动”和“画”的艺术创作过程,也是最基础的美术教育的一种形式。
本篇美术教育论文认为: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和学生产生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兴趣,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做他自己,以达到知识传递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艺术课堂更应注重“任务驱动教学法”,其强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将教学目标分成一个个不同阶段的“任务”,使学生通过完成每一个阶段的“任务”之后来完成最终的教学目的,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在每一个阶段能够对教学内容有更好的理解。比如在素描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分别对几何体、挂像、半身像最后到全身像的过程描绘,每一个阶段相互承上启下,相互交融渗透。除了继承性的特点,还需要在“任务”中添加一些生活情境的元素,使其能够吸引学生,引起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在驱动的过程中不断被给予刺激。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艺术课堂上的运用可以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从而得到创新,而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增加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样,教师有时候不按规矩“出牌”,也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艺术认知有着规律性的同时,还应看到充满着人的主体意识介入的主观能动性,传授技术与诱发创造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凡是形式上对受教者的“规范”都要慎之又慎,无视学生个性发展的“规范”往往是一种限制。这也许就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给学生更多自己选择的权利,给学生一个自由想像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自己去找答案的问题。可以说,今天的学生敢于质疑和批判,或许明天才有可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今天的美术教育既有可能为创新提供生存的温床,并助其蓬勃发展,也存在着可能的阻碍、甚至扼杀创新意识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就笔者而言,在求学时导师时常提醒笔者“千万别像我画的!”确实,绘画本身就是一种对世界认识的再创作,绘画除了技巧以外,不应该被传授更多的东西,而应该更多地是被“感受”。因此,扼杀学生天赋的事情应降低到最低限度,我们不应该把美术和美术教学搞得万古不变或故作玄虚,使得受学者“厌学”、让人“搞不懂”,人为地制造探索、观赏、解读上的障碍和困难。正确的美术教学是和美术作品一样的,其本质是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贴近人的。
三、结语
教学过程是一种艰涩的经历,但其最后的成果是甜蜜的回味。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教师的任务是使学生身上那些意识的东西成为自觉意识到的东西,而学生通过不断地向教师提供新鲜的经验,提供能够从本能中吸取能量的象征,反过来也扩大和拓展了教师自觉意识的领域。”这正是中国传统教学相长理论的概念。成功有效的教育在于师生和谐的关系和教师须有保护学生个性、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品质。
本篇美术教育论文原作者:上海师范大学夏已洋
更多美术教育论文发表立刻咨询锦锐论文网:
网址:www.lwbaodian.com
咨询QQ:2604244082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