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论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考——基于审慎对待民粹主义的视角
本篇思政论文主要讲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是近期民粹主义在各国都有所抬头,危害经济发展,撕裂社会,不利于国家和团体内部的团结,更容易助长极端民族主义与各种有害言行。本文基于民粹主义的危害性,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给出相关思考,并提出了探索性的对策建议,以期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提升工作效率。
关键词:政治思想工作;思考;民粹主义
19世纪下半叶,民粹主义兴起。直至20世纪后半叶,民粹主义席卷全球。特别是20世纪末期后,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民粹主义再度形成高潮,如英国脱欧,美国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当选总统,是民粹主义泛滥的真实写照。
1.民粹主义简要解析
所谓民粹主义,是精英主义的对立面,其基本主张是平民化,即将普通民众的价值理念作为制度合法性的主要来源,从而极力反对社会精英在经济社会发中所起的主导作用。因此,民粹主义者认为,决定社会制度变迁的力量只能是广大民众,而不是社会精英。任何重大的改革和决策,都不能由社会精英决定,而强调全体参与、全民公决等实现形式。
尽管民粹主义推崇平民大众的首创精神,使得其与民主主义具有共通之处,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负面影响不可忽视。民粹主义主张直接民主,反对精英政治与精英治国,并认为政府的权力运行不可避免的出现败德行为,因而主张有限政府,对任何政府权力扩张都持怀疑态度。而现代国家的民主机制多是通过代议政治形式实现,人民对国家管理的参与只能依赖间接民主。因此,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社会大众不可避免地被分割成管理者和非管理者,常规的决策过程中一般不会有大众的广泛参与。这是民粹主义者所不能容忍的,并认为这种间接民主是“虚假的民主”。
在现代社会中,多数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如果处理不当,很难完全避免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更容易导致民众与政府的矛盾与对立。而民众就将社会矛盾归因于政治体制的缺陷,并认为因民众广泛参与社会政治决策过程的缺失导致了社会矛盾。因此,思政论文指出:民粹主义不但有反市场、反现代化和反全球化意向,而且具有一定的政治危害性。民粹主义的主张在短期内可能极易获得民众的支持,如果把控不力,有导致政治不稳定,甚至社会动荡的危险。
2.民粹主义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在任何社会制度下,稳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都是不可或缺的。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所谓的基本人权也很难保障。今日之中国社会日新月异,因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也层出不穷,民粹主义很容易成为对现实不满的人群对抗政府的工具从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当前,民粹主义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时代为民粹主义的泛滥提供了技术基础
民粹主义并没有系统而成熟的理论,但秉持民粹主义立场的民众都站在平民的视角,不时走上街头宣扬其主张,但近年来其主要活动场域之一是互联网,民粹主义演变成网络民粹主义。可以说,网络为民粹主义的泛滥提供了技术基础。因网络言论监管的复杂性,人们在网络上发泄各种不满,宣泄情绪。民粹主义并不一定在某个时段大爆发,而是通过某个具体事件,因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及互联网的隐匿性特征,导致舆情失控和大量情绪化与非理性的表达,不断引发一次次“小地震”。如果民粹主义在网络上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容易撕裂社会,危害安定团结的局面。
(2)外部压力导致民粹主义更加活跃
民粹主义的价值观在遇到外部压力时,极易演化为民族主义。自经济全球化以来,中国面对复杂多样的国际环境,我们需要在各个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经济竞争极易导致政治问题,甚至军事冲突。特别是日本“国有化”钓鱼岛以来,中国的民粹主义者与民族主义者共同演绎一出双簧,正如约瑟夫·奈笔下“带有民粹主义色彩的民族主义”在中国有所抬头。所谓的爱国人士借爱国之名,行民粹主义之实,他们游行示威,还诉诸暴力,打砸日系产品,甚至伤及无辜。近期印军非法越界,也导致舆情泛滥,各种暴力语言甚嚣尘上,一片喊打喊杀之声。而实际上,大部分民众并不知晓中印边界争端的来龙去脉,更不了解国家对印战略的选择,只是在民粹主义的裹挟下披上了民族主义外衣,以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为幌子,挟民意以自重。因顾忌被扣上卖国贼的帽子,多数理性且对事件有清醒认识者不得不选择沉默,而政府在管控民粹主义者的言论与行为时也更加谨慎,以免舆情失控。
(3)经济增速放缓是民粹主义的温床
自改革开放以来,除少数年份外,中国经济增长迅速,民众在高速的经济增长中获得了民生的极大改善。近期经济增长放缓,民生的继续改善受到经济增长放缓的约束,导致民粹主义有了适合生长的温床。民粹主义者希望通过普遍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动员,在全域范围内配置经济资源,以期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本篇思政论文指出:如果国家为了短期经济增长,采取短期经济行为,如滥用资源、超发货币等,必将损害国家的长期经济利益。从世界范围看,秉持民粹主义的国家政权几乎毫无例外地阻滞了经济的发展,甚至导致经济的崩溃。
(4)民粹主义导致仇官仇富与敌视精英的社会心态
如果从社会公众参与政治的深度与广度的视角将公众分类,可以将广大公众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政治领袖,他们是国家和区域的领导人,拥有普遍的决策权,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资源的配置和收入的分配。第二类是社会精英,包括高收入人群、成功的企业家、各类专家和社会贤达等,他们拥有较高的学识和社会地位,对重大决策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的政治主张往往成为社会舆情的风向标。第三类为普通大众,收入不高,政治参与度相对较低。民粹主义者多为普通大众,因知识背景、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制约,具有一定的“非理性”倾向,他们选择其需要的事实和声音,拒绝听取不同的观点和主张。特别是在收入分配的长期两极分化的环境下,民粹主义者总是从社会大众的短期视野思考问题,不可避免的出现仇官仇富心态和反精英倾向。当社会精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压抑时,会导致大量精英外流,致使社会缺乏活力和创造力,更加导致民粹主义盛行。
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避免陷入民粹主义困境
民粹主义对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推进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如何避免陷入民粹主义困境呢?主要是不断改善民粹主义产生的制度与社会背景。如完善市场经济体系,避免政府职能的缺位和越位,维护公平正义,使收入分配和财富的占有保持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内,避免两极分化问题的继续恶化。从制度上保证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可流动性,防止社会阶层的固化。深化协商民主体制,增强政治认同,消除群体之间的误解和分歧。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推进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积极疏导网络舆论,改善网络治理手段,培育理性而负责的公民。对于具有极端民粹主义倾向的网络舆论,不能一封了之。现在社会的公民意识不可能被完全封堵,即使暂时封堵住了,又会通过其他途径扩散。而是要积极疏导,以实现政治的长期稳定。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认知能力,具有更加宽阔的视野,能够驾驭网络舆情,纠正高校中存在的民粹主义者极端言论,让高校学生认识到极端民粹主义的危害,从而降低民粹主义对高校健康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应加强公民教育,以达成更加科学的公共决策。在高校就是要教育全体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不同利益,学会克制自我和相互妥协。
(2)引导大学生理性思考,充分理解国家的国防与外交政策,消解极端民族主义。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秉承韬光养晦的对外战略,但并没有置国家利益于不顾。随着国家力量的不断强大,利益范围也在不断拓展,国防与外交战略必然会持续跟进。因信息不对称等方面的原因,大部分高校学生可能并不了解国家的战略意图,导致一件不大的对外纠纷就舆情沸腾,甚至火上浇油,从而使国家对外战略的腾挪空间被大大压缩,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也正是“小不忍则乱大谋”之害。需要引起广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注意的是,我们的教育和媒体在不经意间一直灌输国家主义甚至民族主义的观念,相对缺少对暴力的反思和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民粹主义大行其道。
(3)深入解读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后,前社会主义国家多采取了休克疗法,采取激进的改革办法,迅速将国民经济私有化,但效果并不理想。中国采取了渐进的改革模式,反而取得了几十年的快速增长,但伴随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的一些矛盾也凸显出来,政府干预经济的深度和规模及模式也还有待进一步改革。特别是在经历几十年高速增长后,步伐放缓,面临结构调整的巨大难题,广大民众的获得感似乎有所降低。这是改革和发展的阵痛期,要引导民众充分理解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共同渡过这个阵痛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
(4)高度认可政治领袖和精英团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尽管广大民众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但政治领袖和精英团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可低估。特别是,中国民众政治参与的训练和准备并不充分,如果快速推进所谓的“民主化”进程,很可能导致决策程序的冗长,降低整体经济效率。其实,西方国家民主发展的历程也不是急速推进的。最初只有贵族具备政治参与权,逐步过渡到富裕民众、有财产能纳税者、全体成年男性,最后不分性别和民族,全体成年国民都可以参与政治事务。民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首先让有能力者参与政治事务,因此,政治领袖和精英团体必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领路人和决策提供者。如果一个社会使得政治领袖在决策时首鼠两端,只顾短期利益和民粹主义者的诉求,必然损害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这是必须避免的。
本篇思政论文总结:总之,民粹主义的产生和泛滥有着广泛的政治、经济及国际原因,高校要充分认识民粹主义的危害性,不能等闲视之,而要积极作为,多管齐下,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
参考文献:
[1]尹晓军. 要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仗”[N]. 中国教育报. 2017-06-30.
[2]彭知辉.论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1) .
[3]网络舆情中的伦理问题[J].张丽红.理论界. 2007(06).
[5]毕宏音.网络舆情形成与变动中的群体影响分析[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6]李玲玲.收入差距、有效需求不足与经济增长放缓——兼论“中等收入陷阱”D.暨南大学.2013.
[7]刘博文、方长平.周边伙伴关系网络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J].当代亚太.2016(03).
[8]刘江永.国际格局演变与中国周边安全[J].世界政治与经济.2013(06).
[9]梁俊.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 一个文献综述. 经济问题探索[J].2016(08).
[10]牛保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仇官仇富倾向D.延安大学.2008
更多职称论文发表,立刻咨询锦锐论文网:
qq:2604244082张老师
电话:010-52898037
手机:18810183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