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论文:普惠金融背景下国有与民营经济实现公平融资的制度构建
摘要: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为国有与民营企业融资带来了便利,尤其在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更是如此。在建立普惠金融体系的背景下,本篇中国经济发展论文分析现今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外部融资的现状,并以我国的实际情况为依托分析问题所在,并提出对症下药的解决措施是发展所需。事实证明,国有企业应适当让出营销渠道,民营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业结构,两者应相辅相成、互相帮扶,共同发展。
关键词:普惠金融体系;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公平融资
长期以来,民营企业的融资90%以上限于内部融资,而国有企业却不必为外部融资而费心费力。普惠金融概念的提出,对于中小型的民营企业无异于久旱逢甘霖,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提供金融服务,尤其对于微小企业而言,这是良好的发展机遇,拉近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度的差距。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和才开始创业的人都将能够轻易的拥有借贷机会。给予民营企业便利,帮助民营经济增长,对我国的总体经济的增长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能够让每一个公民都拥有信贷的权力,在金融方面也给予了全体公民同等的权力,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然而目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外部融资仍旧存在着不公平的问题,普惠体系需要抓紧完善,建设合理、完整的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公平融资制度。
一、普惠金融背景下国有与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
从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开始改革,实施政企分离政策。企业的代理人从国家变为集体的董事会或者个人代表,但仍存在着模糊不清的问题,这也为将来国有企业背负大量外债埋下了伏笔。国有企业飞速发展,经济效益日益增长。与此同时,国家也放开了对民营企业的约束,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人民总GDP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约占三分之一。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两种经济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但是近几年来我国对于国有企业实行放缓经济成长速度的策略,国有企业的资金流通变慢,资源消耗几乎没变化,经济效益较之以往有所减缓,但仍然是有条不紊的缓速上升。即便如此,国有企业也存在值得诟病的地方,即是融资方式单一,仅仅依靠商业银行提供借贷,造成国企的大量外债和国有银行的大量坏账烂账。一直以来,国有企业因为其所需的大量的资金和我国的融资方式单一不变,造成了国企的外部融资一直依赖商业银行,据统计国有企业有60%的固定资产和90%的流动资产来自于银行,类似于这样垄断性的单一外部融资,必然会造成国有企业越来越依赖银行,银行的负债程度持续上升,加大了银行倒闭的风险。当民众的对于银行的信赖度大大降低,就会形成大量的存款挤提现象,这是银行破产倒闭的预兆,这种情况逼迫中央银行不得不通过通货膨胀来提高商业银行的资金流通率。
长此以往,由于商业银行的经济压力会造成国家的经济危机,这是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初衷及最终目标是相违背的。再者,国有企业低效的资金利用率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效率的提高,国有企业长期的亏空已经基本无法偿还大量的外债,通过国债或者卖股的融资方式面对大量的外债无异于杯水车薪,这样就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泡沫经济越来越多,造成金融资源分配的极为不科学。生产总值30%的国有企业占据了70%的信贷,而生产产值占据70%的非国有企业贷款一直以来都极为困难。
由此可见,本篇中国经济发展论文认为民营经济的压力一直十分巨大。迫于国有企业对于商业银行的压力,银行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能否有足够的资金能力来偿还外借的债务十分重视。加上民营企业大部分的资金来自于内部融资,极少数的民营企业才对于未来是否能够盈利有着极为详尽的规划。[1]存在大量不稳定因素的民营企业遇到负债累累已是惊弓之鸟的商业银行,信贷自然是困难重重,无法直接从资本市场获取发展资金的民营企业,因此而错失了诸多的发展机遇。一个新兴民营企业有近90.5%的启动资金来自于内部融资,无法获得大量信贷的新企业能够有多长远的发展?没有美好的前景以及相匹配的经济实力,银行更不会为你大开借贷之门,企业就更会入不敷出,因资金的问题错失大量的机遇,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终最坏的结果即是破产倒闭。虽然有着愈来愈多的政府政策的支持,但信贷就像一个玻璃门,让大量的中小型民营企业看得到却进不去。另一个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是繁重的赋税,虽然国家根据实际情况的调查,已经对税收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减缓了民营企业的压力,但是这对于无法大量外部融资仅依靠着些许盈利的民营企业夸张点说,就像是压断了骆驼脊梁的最后一根稻草。虽然普惠金融针对的就是如此的微型产业,但是刚刚提出不久,仅仅属于雏形阶段,还未形成完善健全的体制,对于已经“积劳成疾”的两种经济企业来说,还不能够根治不公平现象。[2]
二、普惠金融背景下国有与民营经济面临的困境
普惠金融体系提出,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确实是一次强有力的援助,尤其是相比之下的微型民营企业更是一场及时雨。但是,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在过程中针对我国的经济体制现状,仍然存在着挑战。这是我国两种经济形式一直以来的发展方式不完善,没有形成相辅相成,互帮互助,达成共同发展的局面形成的。要达成创新的经济形式改革,显著增加经济效益,普惠金融体系也必须做出相应的制度创新、机构创新和产品创新。首先,先具体分析现有的普惠金融体系面对的问题何在。
第一,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普惠金融体系因为要服务的范围广,所以提供的贷款援助对于一个或几个企业来讲数量必然不会过于庞大。但是,作为国民经济总值的中流砥柱,一点点的资金借贷解决不了燃眉之急,而且作为国有企业如果吸纳了大部分的资金与之前的银行借贷有什么不同?民营企业的接待过程同样困难重重。况且,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主要服务的对象就是大部分的微型的民营企业,它推行的宗旨就是能够让全社会都享有借贷的权利,促进民营企业的创立和发展。所以,服务于国有企业可行性并不高,能够在一些需要微小贷款的方面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第二,民营企业才是最为普惠金融政策服务的核心。目前,民营企业虽然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相比于以前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外部融资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大部分民营企业创业者的最严重的问题。民营企业想要向银行借贷必然要经过重重考察,将未来发展前景结合现阶段经济效益做出准确的预测和估价,银行认为通过之后才能够借贷。因此,民营企业自身创办时启动资金都是来自于内部融资,即是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办法不是借信贷。民营企业之所以会形成这种想法,便是一直以来借贷十分困难导致。所以,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在民营企业创办者脑海中没有形成相关的概念,没有人能够第一时间的想到可以方便的从中融资,这会成为普惠金融构建的第一个难点。其次,就是国有企业的压迫。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严格控制资金外流就是因为大部分资金都用来填补国有企业的亏损,仅仅只剩一些资金的银行无法承担民营企业失败破产的后果,提高了它们借贷的标准,例如信用程度在BB级以下的就不能够享有借贷的权利。还有,各商业银行和民生银行给予民营企业的贷款数目小、期限短。民营企业还贷的压力比之前没有资金周转的运营还要大,因为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所有制上的差异,导致与银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很多商业银行因为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影响,对于民营企业采取歧视性的对待,造成了政府的政策没有得到充分的实施和落实。最后,即是给民营企业担保的中间人很少,几乎没有中介公司会愿意去给风险大,利益少的微型民营企业担保和支持,这一系列的原因造成了民营企业融资的艰难,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者之间融资的不公平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