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奖励论文发表之后,一位老院长的担心
实话,第一次听到校领导在会上明确说不再奖励论文发表时,我还是有些惊讶的。我的第一感觉是:我们不奖励,别的学校奖励或者变相奖励,会不会导致教师大规模离职?
以我们人文社会学科来说,按照以往惯例,发表一篇C刊奖励6000块钱,发表一篇高水平论文(C刊里面“核心”或SSCI)奖励一万到四万块钱。学校为省属重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对高水平论文的认定比较宽泛,因此高产点的文科老师一年能拿到一万到五万的科研奖励,也有特别厉害的老师一年能拿八到十万。
这些奖励虽然不多,但是人文学科的大学老师收入普遍不高,一些老师还指望着这些科研奖励来改善一下生活,缓解一下工资持续不高和生活成本不断增高的基本矛盾。
我的担心在于,如果这部分奖励没了,会不会影响老师做科研的积极性?当然,我不能说大学老师是为了这点钱发文章。但是,比起“靠爱发电”来,这些激励制度还是多少有些效果的。
也有人说,取消科研奖励的改革会挤掉一些科研水分,让真正爱科研的老师做科研,让不太那么爱科研的老师少一些“注水”文章,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是学科评估、专业认证、硕士博士点申请、评估和考核都需要论文,没有“科研奖励”这个指挥棒,其它的评估模式改革又跟不上的话,我们这些“双非”高校确实很被动。
学院一位老师最近也表达过离职的想法,他的理由是,入职时学校承诺的科研奖励现在无法兑现了(确切地说是已经拖欠两年了),而跳槽到其它高校不仅能再获一次安家费,也能得到一些科研奖励。
当然,最难的还不是我们文科的院系,而是理工科的院系,材料学院和化学院的一些领导说,他们学院去年有不少老师的科研奖励在20-30万,还有一些老师能拿到50万,如果真的不再奖励,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损失,而这些损失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这些老师跳槽去了仍有科研奖励的地方。
当然也有人说,各个高校都不奖励论文发表,就不存在跳槽的情况。
但是我们的担心也并非空穴来风,不少大学开始加大学院的二次分配力度,而二次分配中“合理”提升科研激励已经变成了很多院长必须拿下的“课题”。不允许财政经费用于论文奖励,“可能”(尽管我认为必然会导致)学院用其它方式激励论文发表。这些学院真的会放弃科研奖励的指挥棒吗?我心里其实是打了一个问号的。
就像一些学校虽然要求人事处网站上删去招聘信息中具体的科研奖励政策,但是在博士来面试时,仍对科研奖励做了详细说明,因为普通高校往往通过高薪引进能出科研成果的教师来提升一下学校或者学科排名,如果明面上取消了论文发表奖励,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人才政策”来弥补不足。
对于二级学院院长来说,处理二次分配将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以往年终分配只公布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和教学奖励,并不公布科研奖励。因此,老师们虽然会互相打探,但是彼此科研经费究竟拿了多少,还是一个没有摆上台面的问题。科研更像是自留地,多劳多得。
现在,教学与科研奖励都摆在一个盘子里的时候,制订分配的指标,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保持学院的科研活力,防止人才流失,以及提升教师的基础待遇都成为考验院长能力的难题。
学校把奖励风险转移到了二级学院那里,二级学院一方面得执行政策,另一方面还得采用多种措施激活科研活力。只是我很担心,由重奖论文发表变成谁奖谁冒被处罚的风险是不是也是一种矫枉过正,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另一种形式的一刀切。
来源:学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