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锦锐论文网-专业期刊发表、职称论文发表网站,咨询QQ:2604244082,电话:18810183632张编辑

论文发表

当前您在:主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汉语成语语义韵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简论
  
汉语成语语义韵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简论
分类:文学论文 热度:

汉语成语语义韵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简论

【摘要】中国文化精神涵盖面广且内涵深厚,典型的如天人合一、和谐意识、自强意识、宽容品格、尊老敬老、重道轻器和集体主义等,这七个方面的文化精神有的源自不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如道家经典的“天人合一”思想;代表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因玄学发展而带来的“重道轻器”思想等,有的则体现了儒、道、释三家不同的侧重点。在分析了将汉语成语语义韵和中国文化精神的结合作为汉语语言与文化的界面的必要性基础上,基于汉语本族语语料库和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不仅选取本族语语料,也选取中介语语料库中不同成语的典型搭配和异常搭配,着重探索典型成语的典型搭配项和语义韵,分析成语语义韵中中国文化精神的导向作用。
汉语成语语义韵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简论

【关键词】文化精神;语义韵;成语

一.汉语言和汉民族文化研究的界面:成语语义韵和中国文化精神的结合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里的文化特点从本质上来看都属于文化现象,多种文化现象组成了不同特点的多种文化。但文化现象是发散的,是数量众多的独立个体,并不利于研究,如果将所有的文化现象都罗列出来,虽然几乎每一现象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语言形式,但并不具有学术意义。这就需要将文化现象整合并进一步抽象成能够应用的类。中国文化现象的类就是中国文化精神:“中国文化现象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具体表现,中国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现象发生、发展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中华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1]。所以,要想有效学习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精神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现阶段的文化学习,因文化问题的宽泛性,常常集中在文化现象的学习上,如学习太极拳、太极扇、中国结等等,或简单地将熟语作为学习对象的的语言学习等同于文化学习,机械地将熟语的意义同文化画上等号。但这种文化的学习方式是不具有太大意义的:首先,它割裂了文化与语言的联系,将简单的文化现象等同于汉民族文化,没有汉语言做依托,这种类型的文化学习等同于“照葫芦画瓢”,虽易接受但很难得其精髓;其次,光学习文化现象而对文化精神不了解,只会使得学习者产生文化的浅层认识,无法通过文化学习的深入,了解文化背后的民族思维特点;最后,简单的熟语意义学习只是文化学习的皮毛,学生即使记住了,在动态的交际中也无法运用自如。

而对于一种语言,“不同的使用者有不同的文化感受力”[2],这使得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在承担文化沟通这一任务时,不仅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个体差异,还要承载本族语者潜意识的文化传播目的,更要与不同文化现象对接。想要使文化沟通更为有效,语言与文化之间就必须存在一个有效的界面,因此语言与文化的界面研究显得尤为必要。通常情况下,学者倾向于将熟语作为在语言中透视文化的一面镜子,汉语言的研究自然也不例外。而汉语成语作为汉语熟语的一部分,同汉语熟语一样,其本质也是表意双层性的语言符号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同样具有双重表意特征——显性意义和隐性意义。显性意义即成语的字面意义,它反映的是“所属民族的语言文化现象”;隐性意义即成语的文化背景义,它反映的是“所属民族的语言文化现象背后的特定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特质的基本风貌,即该民族的文化精神”[3]。但汉语成语的双层表意性也是有其局限性的,不论是显性意义还是隐性意义,都是没有进入交际的意义,都是静态的,都是脱离搭配项而独立存在的,我们无法知道该成语实际进入交际和不同的词语进行搭配之后,其所呈现的实际意义。如“平分秋色”“平起平坐”“分庭抗礼”三个成语显性意义都是“要求平等”,隐性意义都对应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平均平等”思想,但在进入交际后,三者的语义韵并不相同,而是从三个角度来体现“平均平等”思想。鉴于此就需要引入动态的成语研究角度,本文认为,最佳途径就是将基于语料库的语义韵研究引入成语研究之中,这可以保证研究的语料对象是基于现实生活交际的,是“活”的;不仅研究成语本身,还研究与其共现的搭配项、所在句的句义氛围乃至所在语段的连接形式,这都使成语语义韵的研究成为传统成语双层表意研究的有效补充,是成语表意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传统汉语成语与汉民族文化研究,多集中在“成语静态义和汉民族文化现象的对应”这一领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将成语意义研究深入到语义韵中,将中国文化研究深入到中国文化精神中,而“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4],所以上述两方面的深入研究,是对汉语成语与汉民族文化关系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所以汉语成语语义韵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是汉语语言与汉民族文化研究的重要界面及重要途径。

二. 汉语成语语义韵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

(一)汉语成语语义韵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和人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各家说法虽不一,但是也都是殊途同归——赞成“天人合一”这一观点。这一观点贯穿于各家学说经典之中,渗透在民间故事和生活之中,又渗透至成语之中,而其中孕育出来的成语语义韵中,许多也都含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如成语“返璞归真”和“听天由命”。“返璞归真”形容“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听天由命”,形容“听任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做主观努力。”也比喻“碰机会,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在Sketch Engine简体中文语料库中检索“返璞归真”和“听天由命”,总结其搭配情况如下:

“返璞归真”共检索到语料919句,分析其左搭配,按照MI值从大到小排列,如回归(10.490)、享受(6.499)、追求(7.992)、崇尚(10.808)、让(5.284)、使(4.162)、亲近(10.867)、反思(6.765)等,都能体现出对“璞”和“真”的肯定。右搭配以共现频数为筛选标准,发现经常与之共现的有:需要(3.061)、追求(7.992)、感觉(8.277)、回到(7.475)、崇尚(9.393)、回归(1.255)等。从其左右搭配词能够看出,通常与其搭配的多为带有积极义的词语,侧重表达内心的状态,回归本心,还原本质的含义较强。总结得出其语义韵常模为[积极:肯定]。如:

[1]六渡河带给我们每个人的是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全新感受。

[2]人生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脱俗,最高是返璞归真。

“听天由命”共检索到语料694句,左搭配按照MI值排列,比较典型的搭配如:只有(7.351)、只好(1.476)、难道(8.141)、放弃(7.395)、得(děi)(4.733)、没有(4.297)、不(14.196)等,“听天由命”的右搭配项中选取较大MI值,如:心理(5.212)、状态(6.114)、消极(9.703)、态度(7.475)、任人(2.759)等。观察其左右搭配词,任由事态发展的语义氛围较重,强调的是“不得不”之义。总结得出其语义韵常模为[消极:否定]。如:

[3]到最后还剩下几分钟,胡乱把英文题涂了一下,就听天由命吧,如果因为是英文题没做好把我刷了,我也只好听天由命吧。

[4]浮舟默然无语,静静地躺着,是好是坏我也不知道,真要出点事的话,就听天由命吧。

我们又在BCC语料库检索到“返璞归真”的语料共919条,逐条察看,发现“返璞归真”语料中,其句义氛围无一例外,均是非消极氛围,大多含有积极氛围,少量中性,都有[+去掉]、[+恢复]之义。而在语料库中检索“听天由命”,共出现1261条用例,逐条查看,我们发现其句义氛围大多偏向消极,有[-努力]、[+侥幸]之义。

“返璞归真”的积极语义韵充分说明了“天”和“人”的不可割裂性,也反映出国人对天然的崇拜,对本质的追求,但与此相对的是,“听天由命”的消极语义韵也反衬出国人在顺应、借助自然的同时,自身的努力和追求在中国文化精神中的重要地位。

纵观中国文化精神中儒、道、释三家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看法,我们发现“顺应自然”是三家共同尊崇的,但三家侧重点不同:儒家思想更主张“反观自照,反省内求”[2];道家思想更强调精神的“顺从”;佛家则主张极端的“顺从”,甚至是放弃生命和肉体。从“返璞归真”的积极语义韵和“听天由命”的消极语义韵来看,日常生活中影响人们思想的主流观点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二)汉语成语语义韵中的“和谐”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阴阳调和”,崇尚和谐精神,从春秋战国时期起,道家便主张“小国寡民”,墨家主张“爱无差等”,法家主张“富国强兵”,佛家主张“善地净土”,儒家强调“大同社会”等等,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即以和谐为核心的文化。这种和谐意识从古传承至今,如今我们也讲要建立和谐社会、万事以和为贵,从根本上我们可以把这种和谐理解为另一种形式的“天人合一”。

如成语“和气致祥”和“反目成仇”。“和气致祥”形容“对人谦和可以带来吉祥”;“反目成仇”形容“不和,矛盾激化,互相对立。”在旧时多指夫妻之间,现代也常用于朋友间。在Sketch Engine简体中文语料库中检索“和气致祥”和“反目成仇”,总结其搭配情况如下:

“和气致祥”共检索到语料39句,分析其左搭配,按照MI值排列,会得到一些MI值较大的搭配词,如:振民育德(17.399)、自强不息(16.058)、仁民爱物(14.512)、君子(14.014)、求道(13.273)、倡扬(12.960)、天道酬勤(12.264)等,都能体现出对“和”的作用的肯定。右搭配以共现频数为筛选标准,发现经常与之共现的有:乖气致戾(25.272)、和气生财(18.786)、家和万事兴(18.392)、和衷(16.872)、万事如意(15.735)、共济(14.735)等。从其左右搭配词语能够看出,通常与其搭配的也大多侧重表达“和”的人际状态,并呈现积极的句义氛围,总结得出其语义韵常模为[积极:肯定]。如:

[5]和风细雨的好时节天地与人和,和颜悦色的好感觉人人很亲和,和气致祥的好人家日子挺祥和,和衷共济的共和国心齐力更和。和谐中国和谐中国,一个脉搏同心同德前程最辽阔。

[6]总经理应坚持以和为贵,和气待人,平易近人,宽容大度,注重团结,善于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努力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自觉保持上下和气、内外和气,做到和谐有序、和气致祥。

我们共检索到“反目成仇”语料357句,左搭配按照MI值排列,比较典型的搭配如:妻离子散(14.660)、老死不相往来(14.718)、陌路(14.376)、分道扬镳(13.893)、不可开交(13.508)、败露(13.400)、亲朋好友(12.159)等,“反目成仇”的右搭配项中选取较大MI值,如:形同陌路(17.711)、劳燕双飞(16.117)、不共戴天(15.226)、大打出手(15.155)、妻离子散(14.660)等。观察其左右搭配项,语义趋向多为敌对性的事态发展。总结得出其语义韵常模为[消极:否定]。由于“反目成仇”的语义程度较深,并不是普通层次上的“不和谐”,所以常用在“大恨”“大矛盾”的语义之中,并不用在日常生活的小矛盾中。

我们又在BCC语料库检索到“和气致祥”的语料共98条,逐条察看,发现“和气致祥”语料中,其句义氛围无一例外,均是非消极氛围,大多含有积极氛围,少量没有情感倾向。而在语料库中检索“反目成仇”,共出现21条用例,逐条查看,我们发现其句义氛围大多偏向消极,有[-和谐]之义。

“和气致祥”的积极语义韵充分说明了“和”和“祥”的不可割裂性,也反映出国人对祥和的人际关系的推崇,但与此相对的是,“反目成仇”的消极语义韵也显示出国人在面对人际关系的同时,自身或外在的影响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

我们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检索“反目成仇”,分析而得语义倾向为“揭示人际关系中的破裂情景”,如:

[7]我妈70多岁的老人,常常和我太太吵架,婆媳之间常为了家庭的琐事,孩子教育问题等,反目成仇,喊打喊杀,搞得家庭一团糟。

[8]他成家之前,也和父母亲视为仇敌,谈不到三句话,就反目成仇,但后来成家后,因为生活上的压力,思想逐渐成熟,加上太太的劝导,也逐渐改变对家人的看法。

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共检索到“反目成仇”的语料共3条,但语义韵使用均不得当,原因是语义韵强度过强,将“反目成仇”用在日常琐事的争吵中,使得句义氛围骤然紧张,有点夸张。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在历史的变迁中出现了许多的派系和大家,大家所持观点各不相同,但是有一殊途同归的特性,即推崇和谐。日常生活中影响人们思想的主流观点是“和气致祥”的思想,“万事以和为贵”是大多数人为人处事的出发点和原则。

(三)汉语成语语义韵中的“自强”意识

自强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精神之一,它是中华民族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基础。关于自强意识的成语较多,我们主要选取两个词进行分析,通过观察其搭配项和语义韵特征,来考察成语语义韵中蕴含的自强意识。

成语“励精图治”形容“下定决心,努力追求进步”;“自轻自贱”形容“自己降低身份”。在Sketch Engine简体中文语料库中检索“励精图治”和“自轻自贱”,总结其搭配情况如下:

“励精图治”共检索到语料2646句,分析其左搭配,按照MI值从大到小排列,如:艰苦(10.067)、精神(5.987)、团结(8.504)、领导(5.342)、奋斗(8.967)等。右搭配以共现频数为筛选标准,发现经常与之共现的有:精研乐教(19.603)、德业(13.884)、奋发图强(13.783)、执政爱民(13.736)、奋发有为(13.573)、革故鼎新(13.512)等。从其左右搭配项能够看出,与“励精图治”搭配的也多为有“发奋”之义的词语,语义趋向为[+奋斗],侧重表现一种积极向上、自我奋斗的精神,其语义韵常模为[积极:肯定]。根据不同语义倾向,如:

1.体现古代帝王开疆扩土,实现昌盛,如:

[9]乾隆的经济繁荣,文治武功,都是顺治、康熙、雍正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结果,到乾隆时期确已“富有四海”。但也正在这时,放松了吏治,奢靡之风渐盛。事实上,乾隆朝岁入虽比前代多得多,但开支也大得多,国库积储的速度已明显减慢。

[10]与其指望他心软怜悯,倒不如父汗回突厥之后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让李世民对我突厥心怀忌畏,自然就不敢轻举妄动、惹火烧身。那么女儿便在唐宫之中,也能有点面子,让他顾忌我这突厥公主的身份,不敢对我怎么样。

2.揭示人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精神品质,如:

[11]尊严是乞求不到的,继北京申奥成功之后,上海申博成功,从一个侧面说明,二十多年来,中国人民励精图治 、奋发图强,在内政外交国防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是中国人民获得国际社会认同和尊重的最重要的原因。

[12]十五年来,学校励精图治 、奋发图强,由原来全校仅有1个专业、36名学生的1个班,发展到现在拥有47个中职班,15个综合高中班,2500余名学生的综合性办学联合体,已基本形成了国际商务部、旅游管理部、财贸信息部和综合高中部四个专业部、三个校区的新格局。学校积极拓展合作办学。

“自轻自贱”共检索到语料90句,左搭配按照MI值排列,比较典型的左搭配和右搭配如:自惭(16.172)、妄自(15.520)、菲薄(15.409)、自卑(12.069)、否定(10.658)、过度(9.921)等。观察其左右搭配词,发现其语义趋向为[+自我][-重要]。“自轻自贱”这一成语将“自我价值”放在了较低的位置,强调“己弱”之义,总结得出其语义韵常模为[消极:否定]。如:

[13]诚然,我们的民族素以谦虚为美德,但谦虚并不等于阿猫阿狗式的自轻自贱。别的不提,单说称呼,称妻儿为“贱内”、“犬子”,自称“鄙人”,如此“谦虚”就没有必要。

[14]害怕,是啊,对天主和自己的兄长堂费尔明的不忠使她厌恶自己,自轻自贱。安娜向讲经师进行忏悔时,不敢将这些想法告诉他,因为那样会伤害他,会毁坏他们之间的真诚友谊。

我们又在BCC语料库检索到“励精图治”的语料共1013条,逐条察看,发现“励精图治”语料中,其句义氛围无一例外,均是非消极氛围,大多含有积极氛围,少量没有明显情感倾向,都有“成功”和“克服困难”之义。而在语料库中检索“自轻自贱”,共出现108条用例,逐条查看,我们发现其句义氛围均成消极。。

“励精图治”的积极语义韵充分体现了“励”(奋勉)、“图”(谋求,设法)和“治”(治理)的含义,经过观察其主体常为“领导人”或“团体”,与此相对的“自轻自贱”的语义韵展现的是人性“自弱”的一面,其主体常为“个人”,倾向“忽视自身能力与价值,过分渺小化自身的力量”,这显示出中国文化精神在面对“判断自我价值”这个问题上,虽力图追求谦虚但不“弱己”,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庸”的体现。

(四)汉语成语语义韵中的“宽容品格”

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宽容品格”,始见于《周易大传》中的《周易·坤卦·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宽容品格是中华民族所固有的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为主题的儒、释、道三者长期并存的文化,这种文化格局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兼收并蓄、包容会通的宽容品格” [7]。无论是儒家的“仁”、道家的“无为”、墨家的“兼爱”还是佛家的“慈悲为怀”,都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的“宽容品格”。这一品格体现在成语上,尤为突出,如:

成语“宽以待人”,形容“以宽宏大度的态度来对待别人”,此成语一直被国人奉为经典处世哲学。在语料库中分析其典型左搭配项,如:虚怀若谷(13.039)、互让(12.954)、推己及人(12.556)、磊落(12.457)、不计前嫌(12.124)、坦荡(11.984)、宽宏(11.951)、乐于助人(11.493)、平易近人(11.279)、谦让(11.089)等,我们发现“宽以待人”所在的积极句义氛围中,吸引的搭配词都是用来称赞人美好精神品质的词语,如:

[15]作为科主任和党总支书记,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发挥科内党员同志先锋模范作用,在放疗科形成了生活上互相关心,工作上 互相帮助的团结向上的良好气氛 。

[16]院士是科技界和社会的普通一员,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坚持科学的态度,弘扬科学精神。

[17]离退休人员必须要有虚怀若谷,宽以待人的胸怀,具有以诚相待、亲人和善的魅力。

但“宽容品格”中的“宽”,并不是无底线无原则的包容,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能得到包容,如:

成语“姑息养奸”,形容“无原则地宽容,只会助长坏人作恶”,在语料库中分析其典型左搭配项,如:优柔寡断(14.951)、包庇(13.464)、纵容(13.147)、坏事(11.905)、查处(9.485)、打击(7.898)、责任(5.179);分析其典型右搭配项,如:纵容(13.884)、肆无忌惮(13.049)、法西斯(12.600)、泛滥(11.271)、惩治(10.683)、投机(10.574)、腐败(8.145)、导致(6.445)、严重(6.289)等。我们发现,“姑息养奸”常处于消极句义氛围之中,常用类联接为“表示否定的副词+姑息养奸”,语义韵为“因为宽容和等待反而给坏人坏事以可乘之机”,语义韵常模为[消极:警示]。如:

[18]对于假冒伪劣商品及走私、贩毒等违法行为,发现一起,处罚一起,决不姑息养奸。

[19]对触犯刑律者,要依法严惩,决不姑息养奸。

[20]对于腐败分子,不管什么人,都必须依照党纪国法惩办,绝不能姑息养奸。

“宽以待人”和“姑息养奸”两成语一积极一消极的对比,看似矛盾,但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统一思想和中庸之道。

(五)汉语成语语义韵中的“尊老敬老”意识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孝道’发展的结果”[4],“孝道”是儒道释三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更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尊老敬老”相关的“孝道”成语很多,如乌鸟私情、父慈子孝、承欢膝下、彩衣娱亲、扬名显亲等等。虽然其显性字面意义能够轻易看出其褒贬之义,但那都是静态的,没有进入交际的,我们尝试将“尊老敬老”类成语放入实际交际中,观察其搭配项,从动态角度来分析这类成语在交际中怎样传递和体现其“尊老爱老”的中国文化精神。

如成语“尊老爱幼”,本义为“尊敬长辈,爱护晚辈”,形容“人的品德良好”,将其置于语料库中,分析其左搭配,MI值较大的左搭配项如:知报(17.720)、敬祖(14.846)、互敬互爱(14.777)、倡导(13.544)、守望相助(13.264)、扶危济困(12.899)等,这些典型搭配项大部分都是褒义比较明显的词语,我们主要分析中性词——倡导。从静态角度来看,倡导意为“率先提议”,在语料库中检索该词,其常用类联接为“表示人的N.+倡导+精神理念类N.”,从句义氛围上来看,100%都是积极的,都是使受众受益的,如:

[21]每年的这一天,联合国都会呼吁世界各国举行相关宣传活动,倡导“帮助消除腐败是每个人应尽职责”的理念。

[22]今年是“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实施的第11个年头,省直机关工作委员会、省计生协会等共同组织开展了“倡导‘八荣八耻’,救助贫困母亲,捐献一日所得”活动。

再看“尊老爱幼”的右搭配,比较典型的如:勤俭持家(17.797)、扶弱助残(15.700)、互敬互爱(14.970)、通情(14.735)、尊师重道(14.700)、扶危济困(14.014)、知书达礼(13.871)等,均是典型的褒义词语。

通过上述检索分析,我们发现,“尊老爱幼”本身的静态显性意义是积极的,其动态搭配意义也是积极的,它吸引的搭配词无论是褒义词还是中性词,在交际中都是处于积极的句义氛围之中,这说明“尊老爱幼”的语义韵常模[积极:赞颂]不仅适用于其本身,还适用于其典型搭配词,其语义韵是可以传递的,可以弥漫于句际之间的。所以我们说,在动态交际过程中,不仅成语本身传递着作者的语用目的—传播中国文化精神,成语语义韵也在传递、扩散说话者的语用目的。如:

[23]我感到“东方明珠魅力新塘”尊老敬老爱老的淳朴乡风民俗是那么厚重,亲情友情是那么自然朴实真诚。于是,我豁然开朗,我们在老干部工作中大力倡导的尊老爱幼,以孝为先;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怎样做好新形势下的老干部工作,新塘乡不是做出了最好的表率么?

[24]进一步营造有利于老龄事业发展的舆论氛围。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具体的事例、生动的细节、鲜活的语言,大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教育,提倡尊老爱幼道德风尚,培育和树立新时代爱老敬老先进典型。

[23]中的“尊老敬老爱老”“淳朴”“自然朴实真诚”“豁然开朗”“尊老爱幼”“以孝为先”“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表率”,[24]中的“营造”“有利于”“充分”“喜闻乐见”“生动”“鲜活”“开展”“提倡”“尊老爱幼”“道德风尚”“培育”“树立”“先进典型”,这些都是渲染积极句义氛围的突出词语,其语义韵互相传递,组成语义一致,态度评价意义也一致的语段。

我们再从反面来印证上述观点。

如“忤逆不孝”,指“不顺从和不孝敬父母”,其典型左搭配项如骂(12.084)和告(11.632),典型右搭配项如谋财害命(18.735)和遭(11.859)都能显示出“忤逆不孝”吸引的都是有贬损意义的词语,表达了说话者指责、批评的语用态度。如:

[25]在舆论上缺乏有力的宣传,实践上则有忤逆不孝的现象不断发生。那些打骂父母、侮辱父母、虐待父母乃至杀死父母的案件,从道德上沦丧滑向法律上的犯罪,令人触目惊心。它唤醒人们,要切实克服这一“时弊”,把孝的培养与实践作为提高当代人道德素养的重要一环。

这一语段中,除了贬损义明显的“打骂”“侮辱”“虐待”“杀死”“沦丧”“犯罪”等,还有一些中性词语如“滑向”和“触目惊心”,其静态字面意义都是中性的,但因被句子强烈消极句义氛围所感染,这些中性词语的语义韵也呈现消极特点。所以我们看出,中国文化精神在文本中的体现,并不是靠单个词语来完成的,而是从单个具有明显语义韵特质的词语,到句子再到语段甚至篇章来共同完成的,而把它们串在一起的,就是体现某种中国文化精神的语义韵之间的相互传递。

(六)汉语成语语义韵中的“重道轻器”

“重道轻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维特征,《易经》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即抽象的、超出形体之上的精神因素叫做“道”,在形体之下、具体可见的事物叫做“器”。“重道轻器”指的是国人将思想、道理、特征特质这些抽象的表征作为表意的重心,而非器物的形状、颜色、重量等。这也是汉语成语具有表意双重性的重要思想基础:抽象的引申含义常重于字面的本意。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和“鼎”有关的成语。传说夏禹铸造了九鼎(豫鼎、冀鼎、兖鼎、青鼎、徐鼎、扬鼎、荆鼎、雍鼎、梁鼎)来代表九州(豫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雍州、梁州),并视之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鼎”的外观也很有特点:三根立腿,两只提耳,在古代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用来调和各种味料、烹煮食物等。但和“鼎”有关的成语与其外观和作用的关联并不大,虽有“三足鼎立”“人声鼎沸”等存在,但和“鼎”有关的成语却常取其“传国重器”之“重”的含义,如:一言九鼎、鼎鼎大名、钟鸣鼎食、负鼎之愿、山林钟鼎等。而我们在语料库中观察,发现除了这些成语本身在句中传达作者表示“重要”的语用目的之外,其典型搭配词也均和“重要”“大”“严重”等意相关,共同营造“重要”的句义氛围。

如“一言九鼎”的典型左搭配项有:一字千金(17.449)、大权在握(17.335)、一诺千金(15.560)、位高权重(15.094)、万能(12.715)、德高望重(11.765)、至高无上(11.653)等,典型右搭配项有:言必信(14.884)、行必果(13.833)、长青(11.451)、举足轻重(10.158)、公认(8.544)等;“鼎鼎大名”的典型搭配项有:显赫(11.044)、挂帅(10.840)、富豪(9.966)、大师(8.730)等;钟鸣鼎食的典型搭配项有:朱门(16.943)、翰墨(16.558)、满汉(15.534)、豪门(13.926)、富贵(13.161)、贵族(11.238)、豪华(10.417)、大家(9.539)等。

这充分说明了这些和“鼎”有关的成语,在句中也会吸引和其引申义相关的其他词语来进行搭配,形成动态的表示“重”的语义链条,而这些搭配项的表意,也都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类似的还有:和表示颜色的“朱”有关的成语:近朱者赤、朱楼绮户、朱衣象笏、朱弦三叹、恶紫夺朱;如和表示兵器的“戈”有关的成语:金戈铁马、大动干戈、挥日阳戈、干戈满目、偃武息戈等。

(七)汉语成语语义韵中的“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后逐渐发展成为无产阶级思想中的一种重要意识形态。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了许多蕴含“集体主义”思想的成语,如群策群力、同舟共济、同心协力、同心合力、协力同心、并肩作战、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等。

成语“大公无私”形容“办事公正,没有私心,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自私自利”,形容“只为自己打算,只顾自己利益”,形容“私心重”,在Sketch Engine简体中文语料库中检索“大公无私”和“自私自利”,总结其搭配情况如下:

“大公无私”共检索到语料1333句,分析其左搭配,按照MI值从大到小排列,如可鄙(15.734)、先人后己(14.742)、公而忘私(13.294)、舍己(12.862)、严守纪律(12.837)、磊落(12.523)、不偏不倚(11.919)等,都能体现出对“公”的肯定和对“私”的否定。右搭配以共现频数为筛选标准,发现经常与之共现的有:精神(2.957)、奉献(10.292)、人民(5.488)、名利(11.961)、淡泊(12.659)、全心全意(11.142)等。从其左右搭配词能够看出,通常与其搭配的多为带有积极语义倾向的词语,侧重表现的是一种处事作风,“为他人奉献、牺牲”的含义较强,总结得出其语义韵常模为[积极:赞扬]。

“自私自利”共检索到语料1371句,左搭配按照MI值排列,比较典型的搭配如:好逸恶劳(13.865)、脾气暴戾(13.168)、唯利是图(13.131)、自私自利(12.938)、沽名钓誉(12.858)、盛气凌人(12.446)等,“自私自利”的右搭配项中选取较大MI值,如:拔一毛而利(17.229)、非正当性(17.028)、利己(14.687)、贪嗔(14.551)、损人(14.464)、唯利是图(14.100)等。观察其左右搭配项,其语义倾向为“只看重自我利益”,其语义韵常模为[消极:贬损]。

我们又在BCC语料库检索到“大公无私”的语料共971条,逐条察看,发现“大公无私”语料中,其句义氛围是积极的占92%,没有情感倾向的占7%,消极情感倾向占1%。非消极的句义氛围都有“无私”之义。而在语料库中检索“自私自利”,共出现1454条用例,随机抽取100条,逐条查看,发现其句义氛围全部为消极。

关于“大公无私”蕴含消极情感倾向的例句如:

[26]譬如在十年动乱期间,人们都“大公无私 ”了,哪里还能有什么隐私权?那时候,“红卫兵”可以随意闯进你的家门甚至“抄家”;“造反派”可以随意拿走你的日记甚至据以定罪;更有那路“揭老底儿战斗队”,专门以打探他人隐私为己任,专门以披露他人隐私为天职。

这里的“大公无私”是反语,用极端的“大公无私”来表示生活的“透明化”,这种极端的“公”并不会给人们带来益处,这也体现了汉民族文化精神的“中庸”特点。“大公无私”的积极语义韵甚至含有消极倾向的反例充分说明了“公”和“私”的对立性,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集体主义的支持和青睐。但与此相对的“自私自利”的语义韵展现给我们的是人性自我的一面,注重自身本性需求。它消极的语义韵正好展现了中国民族对于集体的重视和追求。

我们在HSK作文语料库中,根据语料,总结出留学生使用的“大公无私”也都是“积极为集体、社会着想”的语义倾向:

[27]以上的文章,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我们在社会上生活的每一个人,不能老是为自己着想,要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生活,不能老是要享受,不能一直依靠朋友与亲人,要做大公无私的人,要面对现实勇敢地生活下去,要用我们自己的双手,来争取更美好的明天,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

[28]每个人应该有大公无私的精神,应该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检索“自私自利”,其语义倾向为“利己行为状态”,如:

[29]这个故事反映了人们自私自利,只顾自己而不顾别人的心态。

[30]所以大家以后做人要多为别人着想,千万不要太自私自利,以免后悔莫及。

二者偏误率极低。这说明关于“集体”和“公”的文化精神,留学生的习得率还是很高的。

纵观中国文化精神中“集体”精神的典故和论证,我们发现“公”无论在什么朝代、什么制度下,都是备受推崇的,其中细小的对待“公”的差别也只是实施范围上的不同。封建社会里,对于“公”的要求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公”,而原始社会和现代文明社会里,我们所倡导的“公”是全民的“公”,不拘于一人,也不拘于一个阶级。从“大公无私”的积极语义韵和“自私自利”的消极语义韵来看,日常生活中影响人们思想的主流观点是“大公无私”思想。

汉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成语是汉语的精华,每一条沿用至今的成语都是经过语言发展史的锤炼和筛选,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们看作语言中的活化石。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成语就是中国文化中丰富多彩又独具一格、博大精深而无与伦比的一个典型。成语在语言的发展中集古今文化于一身,有着无可替代的魅力。通过成语来窥探中国文化并不鲜见,研究成果也颇丰,本章站在了更高角度,以动态的成语语义韵代表成语,以中国文化精神来聚合中国文化现象,以汉语成语语义韵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来作为汉语言和汉民族文化的界面,对其进行了共时考察和描写,尝试了语言与文化界面研究的新角度。

本文原作者: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 胡雪婵,.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吴长安

参考文献

[1]胡晓研.汉语熟语及其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的跨文化传播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92.

[2]褚孝泉.语言学理论中的界面[J].当代外语研究.2013(2):11-12.

[3]胡晓研.汉语熟语及其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的跨文化传播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72.

[4]胡晓研.汉语熟语及其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的跨文化传播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92.

上一篇:现当代文学论文:梁生宝与孙少安对比分析 下一篇:有关电影的论文-失落青春与拟像奇观:青少年反乌托邦电影主题的文化社会学解读
猜你喜欢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