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财务管理论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以掌趣科技为例,从管理者理性和非理性行为两个维度动态分析了商誉减值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发现:管理者在商誉形成及商誉减值决策中表现出明显的过度自信行为、羊群行为和代理行为特征;商誉减值既包含经济因素,也包含盈余管理因素;上市公司管理者利用溢价并购形成的股价泡沫和商誉减值最终也实现了财富转移和业绩“大清洗”。一方面,由于管理者在并购时盲目地接受了不切实际的“虚高”业绩承诺,导致商誉在形成时就具有较高的减值风险,最终由于标的企业无法履约而表现为商誉减值;另一方面,管理者会因利己主义而择机进行商誉减值以实现盈余管理目的,表现为在会计政策不确定性增加和管理层更替时计提大额商誉减值。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过渡至高质量发展阶段,商誉减值风险成为我国资本市场高质量稳定发展的最大威胁,需要相关利益者共同努力防范和化解商誉减值风险。基于此,本篇财务管理论文提出如下改进建议:第一, 政府应强化制度落实、加强制度监督,真正发挥制度的镜子作用,引导责任主体在权利范围内严格遵守准则规定和法律法规,保证资本市场的公平有效。第二,企业应完善问责追责机制。管理者行为偏差的根源在于缺乏有效的问责追责机制,其行为难以被约束,因此上市公司应发挥制度优势,约束管理者行为,从源头减少业绩承诺与标的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明显偏离的高溢价并购活动,控制商誉减值风险。第三,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行等)应加强对职业道德的重视,保持事务开展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能够真正起到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引导作用,包括指导上市公司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身资产结构的评估方法、客观公正地评估并购可行性、控制并购溢价率、核算与确定商誉减值规模与时机、督促上市公司充分披露商誉减值相关信息等。第四,投资者应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升判断能力,在面对资本市场异常现象时保持客观冷静,避免盲目“追涨杀跌”的行为。
本篇财务管理论文的不足之处包括:第一,尽管本篇财务管理论文发现管理者理性行为和非理性行为都会对商誉减值造成影响, 但由于案例研究的固有局限性,本篇财务管理论文研究没有量化两种行为的具体影响程度,今后会着力做进一步深入探讨;第二,影响商誉减值的因素非常丰富,而本篇财务管理论文仅从标的企业履约能力、市场时机和管理层更替三方面进行了探讨,相关影响因素研究不够全面、系统;第三,本篇财务管理论文对商誉减值经济后果的关注集中于市场层面,缺少对债权人、审计师、投资分析师等利益相关者的考虑,亟待进一步的拓展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 Jensen M.,W.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Capital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4):305 ~ 360.
[2] Roll R.. The Hubris Hypothesis of Corporate Takeovers[J].The Journal of Business,1986(2):197 ~ 216.
[3] Froot Kenneth A.,Scharftstein David S.,Stein Jeremy C.. Herd on the Street: Information Inefficiencies in a Market with Shortterm Speculation[J].Journal of Finance,1992(47):1461 ~ 1484.
[4] 侯巧铭,宋力,蒋亚朋.管理者行为、企业生命周期与非效率投资[J].会计研究,2017(3):61 ~ 67.
本篇财务管理论文原创: 何瑛 李雯琦,单位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