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策略一:特色课程自成一体
所谓自成一体,即特色课程形成自己的闭环:在内容上门类齐全、结构恰当、边界分明、层次清晰;在课程类型上有基础型的、拓展型的,也有研究探究型的;在功能上有支持基础学习的,有支持拓展学习的,也有支持拔高学习的;在管理和修习方式上,有必修的和自选的;在对象上,有面向全体学生的,也有面向部分学生、少数乃至个别学生的。
做到这一步,学校要编制一份特色课程结构图或表,以直观的方式说明复杂的课程意图及相互关系。如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的特色课程结构呈金字塔形(见图1),由底部到塔顶,分别包含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三类课程,与上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相对应。金融教育课程的基础部分列为基础型课程,可以在国家规定的基础型课程中渗透,也有一部分是独立开设的;金融教育的拓展型课程成为学校拓展型课程的主体,能够系统实施;金融教育的研究型课程着眼于少数学生的拔尖性需求,以研究的方式深度实施。金融教育的三类课程,以其不同的功能定位,有效地在对象上面对了全体学生、部分学生和少数学生,在需求上比较好地兼顾了基础性需求、发展兴趣的需求和提高特长的需求。
图1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金融素养课程体系
特色课程自成一体可以根据学校特色教育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路径。有一定特色课程基础的学校,通常注重特色课程功能和结构升级,架构特色课程群。一些从过去的特色班、特长生教育、竞赛队基础上转型而来的特色教育学校,如大多数音体美类特色教育学校,对课程的探索主要集中在课程结构化建设和功能转型提升上。这类学校课程有较强的基础,但是功能和类型较为单一,一般是面向少数人,注重专长拔尖,具有考试升学导向。其特色课程与学校其他课程基本不关联,高一到高三相对封闭自成一体。这类学校建设特色课程群的主要任务,是从主要面向少数人、注重专长拔尖、考试升学导向的课程转向建设金字塔形的特色课程群,特色课程包含三类课程,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和部分学生相结合,促进基础素养和拔尖能力培育相结合。
另一类,即特色教育“零起点”的学校,他们偏重从课程局部植入。有的学校选择一个综合性的领域作为特色主题,该领域在高中传统法定课程中不独立存在,如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中的航海文化课程、华东政法大学附属高中的法治课程、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高中的戏剧教育课程等。这些特色领域的课程不在传统高中课程计划内,在起步时甚至没有独立形态的课程,学校采用的办法通常是分类举办,如首先以专门课程、特设课程的形式建立起特色教育的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让大部分学生接受特色教育,进而开发一部分特色基础课程,同时在学校法定基础型课程中探索渗透。特色课程实现从局部到全体的建构,修习方式做到必修与选修相结合。
(二)策略二:特色课程与学校课程融为一体
所谓融为一体,即指特色课程纳入学校的整体课程体系内,特色课程虽有自己的闭环结构,但不是学校里的课程独立王国,它同国家课程等一道构成学校课程的整体,它以渗透、替代和(或)补充的方式与普通高中法定课程形成组合,构成学校最终的课程体系。
融为一体既要形式上表现,也应实质上实现。一所学校的课程总体架构中包含独立或者渗透形态的特色课程,且在不同功能的课程形态中均存在,这叫形式上做到,这一点前文已经有较多阐述。课程结构再完美、门类再丰富,最后没有转化成学生具体的学习内容和经历,都将成为一纸空文。所以,特色课程必须要实质上实现,上海多所特色发展学校的经验表明,可行的路径之一是把课程图细化成学校真正的课程表。通过对特色课程结构图各个领域所含的门类进行细化,形成分年级、分类型的具体课程,排入学生每天面对的课程表。
华东政法大学附中是上海市法治教育特色高中,2018年获得上海市教委正式命名。早在2012年,学校便构建了“明德尚法”特色课程体系,并将之分布到学校三类课程表中,成为学生面对的课程,表2呈现的是其中拓展型课程安排的情况。
表2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明德尚法”拓展型课程表(2012)
四、归原:以育人为本定位特色课程融分之要
特色普通高中一谋办学改革,二谋育人改革,在内涵发展阶段,二者皆以课程为纽带而发生,但归根结底在育人,培育人的特别素养、培育人的能力、培育人的品格与情怀等。所以特色课程要以培养有一定特色素养的普通高中学生为价值目标,通过分类、多样、丰富、可选等方式,更好地实现其功利性的和实用性的基本功能,让学生有一定的“专门”能力(列举见表3)。但万象归原,特色课程更要通过课程衍生领域和关联方面的挖掘,凸显隐形功能,服务于学生的品格、情怀以及其他能力的培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呼应特色办学的价值定位,才能提升特色教育的高度和厚度。
表3几所普通高中学校特色教育定位
培育特别能力是特色课程自然而然的功能所在,目标适当、内容恰当、方法得当的话,功能实现并不难。但是培育品格、情怀和其他能力的隐形功能则需要有意的设计和挖掘,并找到行动触点。特举三点,以窥全貌。
(一)在特色活动中把学生培育成课程“主人”
从理论上讲,学生与课程是双向互动的关系。课程是学习活动的蓝本,一切学习活动依托课程发生。但是学生不完全是课程的被动接受者,也可能成为课程的实施者、参与者和建构者。处理好这种关系,无论课程还是学生都将收获倍增。活动既是课程,也是课程的一种实施形式。通过活动开展特色教育是学校普遍采取的做法。如何在活动中实现学生的多种课程角色,关乎课程质量,更关乎育人效果。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地处上海陆家嘴金融区,近10年来,学校着力培育金融教育特色、提升学生现代金融素养。从2012年开始,学校每年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举办“上海市高中生经济论坛”(见表4)。以论坛为载体和纽带,纵向上实现了对开展金融教育试点的初中、小学的辐射,实现了对上海部分金融类高校或者院系的对接;横向上透过学生金融、经济类社团,实现了对上海多所高中相似学生社团的对接,扩大、加速了学生之间的对话分享。
表4上海市高中生经济论坛历届参与情况
续表
与通常学校搭建平台、学生上台表演活动不同,东昌中学牵头主办的上海市高中生经济论坛是一次学生主动、深度参与并担任“主事人”的综合学习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参与论坛方案讨论和确定,学校会要求学生推选代表参加论坛方案的前期讨论过程,对论坛如何举办充分发表看法、表达诉求、提出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担当的是论坛策划人的角色。二是在论坛内容准备中,按照论坛要求,学生都有机会提交论文报告等,特别好的可参与大会现场交流,比较好的可以编入大会材料集。学生要完成这个任务或者赢得这个机会,就必须自己或者组建团队,选定题目、制订报告完成方案,还包括自己联系指导教师、校外相关人士,最后完成研究报告等。在这个阶段,学生担任的是地道的研究者。三是在论坛举办期间,相关的会务、解说、接待、大会致辞、主持、部分专题报告等全部由学生完成。在整个论坛的前前后后,学生担任“导演、编剧、演员、剧务”等多种角色,完全置身于活动的中央。论坛所带来的价值已经超越了金融素养本身,实现了引领学生全方位的历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