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体认教学,引导消隐的身体主体回归与生命唤醒
体认,即具身认知,是身心一体的实践感知。洛克认为,身体是肉体和精神的统一,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孕育健全的心智。卢梭进一步提出了身心一体的体育思想,即只有精力充沛的身体才能听从精神的支配。梅洛-庞蒂基于身心一元论发展了“身体图式”和“意向弧”理论,他认为身体是知觉的主体,作为知觉世界的媒介呈现在开放的空间中,连接了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感知与物体、自我与他者,并构建出“身体-主体”具身认知论。运动是我们与外界建立联系的特殊方式,身体的运动体验是我们进入世界和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运动意向将身体各部分汇聚到身体图式中,并转化为客观的运动,通过运动刺激产生的感知认识世界,这种整体性的图式使身体成为“我”的身体、主动的身体并生成“身体-主体”认知。基于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切实加强教学的体认性,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和生成性教育理念为指导,按照相关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开齐开足体育课,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状况和个体差异,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运动负荷,给学生的身体以充分的负荷刺激,激发运动体验,唤醒消隐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运动的体验感知中强化身体主体思维,感知身体活动带来的生命意义。
(二)激励具身行动,推动静态规训的身体解放与生命感知
梅洛-庞蒂主张,“我的身体是按照我的意愿,通过语言命令或精神需要支配我的身体,完成规定的动作,应该把身体与环境间的自然关系进行颠倒”。身体运动的目标是内生的,不受外部环境的主导,在知觉主体与环境的互动中进行具身行动,以认知自我与世界,使身体、感知和世界统一为一体,建立运动表象和条件反射,促进人们主动体育行为的形成。在体育教学中,要对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体验感知的反馈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反馈内容和评价结果,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采取有效的激励策略,激发学生具身化的运动参与。在教学思想上,要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本,遵循教学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教学目标设置上,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知识、技能、认知、情感和态度的目标整合,培养学生运用身体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特征,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运动负荷。在教学方法上,要建立民主式的和谐课堂氛围,采用自主式、体验式、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体育实践给予充分的指导,促进学生的体验感知,保证体育活动的适切性和有效性。教学评价上,要注重评价内容与方式的综合性和学生学习的过程性、相对性和发展性,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及其带来的运动信心,强化运动动机。如此,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运动参与,解放被禁锢的身体,展示出生命的灵动,在运动参与的体验中认知自我与世界。
(三)创设情境观照,促进身体活动的环境嵌入与生命交流
具身行动离不开身体所处的现实情境,情境是具体化的环境,人们活动的外部世界。海德格尔认为,身体是环境中的身体,不能离开环境而单独存在,环境也是身体的环境,离开了身体也并非原来的环境,身体与环境互为一体。身体所体验的世界是有机体的物理构成,是机体感知能力与环境互动的结果。身体与环境通过身体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身体运动是对环境作出的回应,回应的过程是身体“技能的”,“意向弧”通过在身体技能与现实情境之间建立反馈回路,将身体与环境交织在一起,把技能经验投射到环境中,赋予身体某种能力和特定反应的形成,从而能够触景生情。身体素养是在身体运动与环境之间的反馈回路中生成的体育经验,如果将运动嵌入环境之中,有利于体育经验的投射和运动表象的建立,形成运动条件反射和体育习惯。
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身行动需要的反馈,创设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等都是教学需要的情境。“亲其师,则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间的民主交流。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同学间的互动交流与团结协作,提高学生的身体自我效能感,塑造正面身体自我。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体育情境,或通过问题介入创设体育问题情境,或构建虚拟体育情境等,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体育动机,促进教师、学生与环境之间不断互动交流,提升学生的身体、心理、感知、适应等能力。体育情境是具身认知的载体,经由主体的具身感知达到身体与环境的交互,将身体活动嵌入环境中,促进身体与环境的融合,以达到触景生情的目的,开启不同于传统情境的新认知历程,塑造学生的主动身体活动行为,推动身体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