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锦锐论文网-专业期刊发表、职称论文发表网站,咨询QQ:2604244082,电话:18810183632张编辑

论文发表

当前您在:主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论校园“糟粕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论校园“糟粕文化”
分类:教育论文 热度: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论校园“糟粕文化”

摘要:本篇校园文化建设论文中笔者基于大学校园“糟粕文化”的内容、成因、影响等展开研究,并结合“十三五”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提出有效地治理方案。校园“糟粕文化”是与社会主流价值文化相对应地概念,泛指广泛存在于校园环境中的各种不良文化等。校园“糟粕文化”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从源头上分析可划分为内外两种类型,一方面是由于内部教育体制缺陷导致的教育对象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外部多元文化价值观逐渐向校园文化中渗透,导致大量“糟粕元素”与校园文化结合。糟粕文化元素是校园文化体系中的“毒瘤”,对社会人才培养存在较大的负面作用,必须予以清除,使其逐渐回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轨道。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论校园“糟粕文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糟粕文化,主流文化,核心价值观

前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并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提出了理念目标和实践要求。同时,我国教育部明确提出了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渗透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一方面,要坚持“德育为先、德才兼备”的原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覆盖到国民教育的每一个角落,围绕着“以德树人”的目标展开人才培养规划。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为基础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根据不同层次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形成推进社会主核心价值观发展的长效机制。

校园文化是一类较特殊的文化形态,它以校园空间为载体、以教育文化为主线、以人文情怀为基础,是一种“理想化”的价值观念,对于人才培养而言,发挥着思想孕育、境界提升、理想追求的重要作用,并在迁移默化中塑造完整人格、优良品质和良好道德——换而言之,校园文化代表了校园载体全部对象的价值观总和,亦是校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和。同时,校园文化也是社会进步文化的重要标志。校园是培养人才的环境,同时也是高等素质人才的聚集地,它在领悟先进文化、启迪科学思想、构建民主制度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就我国现状分析,大学代表了教育层次的最高水平,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层面也具有典型性。事实上,从上世纪20年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学校园文化一直是社会主义国家先进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被誉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的主阵地;而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日渐活跃,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不断增多,社会思潮剧烈涌动,各种不良倾向的文化现象纷纷付出水面,客观上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提出了挑战,昔日的“象牙塔”渐渐蒙上“灰尘”——校园“糟粕文化”的新生和复辟,已经演变成严重的社会文化问题。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论校园“糟粕文化

一、校园糟粕文化概述

我国校园文化的形成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以高校为代表的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充当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领头羊”的功能。但立足校园本身来说,“校园文化”是比较单纯地文化集合形式,它萌生于校园群体,通过多样化实践形式,传达教育群体所呈现的思想意识、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念,当然,广义的校园文化实现了物质和精神进行统一,它的构建要素依赖现有文化内容、形式、体制的供给,因此也可以将它视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相应地,校园糟粕文化可以理解为校园文化中的不良成分集合,它既不是构成校园文化的主体要素,也不会对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产生正面作用,但相应地,这种不良成分的影响力仅限于校园载体及载体元素,自身不构成直接向社会输出的条件。

同时,校园文化也是一种“纯粹”的文化,一种高雅的文化,是人才教育的重要辅助工具。而校园糟粕文化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它的“纯粹性”和高雅性,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文化的兴起将更多的负面文化因素带进了校园中,形成“思想糟粕”,世俗、低级、功利等思潮不断侵蚀校园文化应有的文化氛围,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丧失理想、唯利是图、追求享乐,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本篇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认为,校园糟粕文化的产生,除了与教育制度本身相关之外,更多的则来源于外界影响。校园文化的纯粹、清澈、干净,同时也意味着它的脆弱,在缺乏有效防护机制的情况下,任何一种不良倾向的文化意识,都会在校园群体中迅速蔓延,因此,绝大多数校园“糟粕文化”是社会糟粕文化在校园载体中的“沉淀”。校园作为建设国家、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场所,在文化建设层面必须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要求,需要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因此,消除校园糟粕文化的影响,不仅是教育体系的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职责。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论校园“糟粕文化”

二、校园糟粕文化表象及成因分析

(一)校园糟粕文化表象分析

第一,浮躁的功利心。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逐渐活跃,个体财富效应开始凸显,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一夜暴富”,这导致功利意识成为主流的价值取向,这种功利心理也逐渐蔓延到校园文化中。高校是高等人才的重要输出机构,这也在无形中为学生贴上了“优越性”的标签,使其在心理层面只肯定自我优势,而忽视自身不足——包括缺乏社会经验、缺乏实践能力、缺乏抗压能力等,认为自身成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同时,媒体方面不严谨的宣传也助长了高校学生功利心的膨胀,动辄“学生百万富翁”、“炫富”的夸大内容诉诸报端,更有一些洗脑式的网络营销模式,将触手伸向思想单纯的学生群体。这背后则是“拜金主义”的校园文化在作怪,导致一些学生不再脚踏实地,幻想不劳而获。

第二,崇尚物质享受。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基础,本质上,追求物质文明水平提高并没有问题,但以“物质享受”作为主要目的,则是“享乐主义”泛化的表现,尤其在校园文化中更不可取。学生是不创造经济价值的群体,其主要职业是接受教育、储备知识、培训技能,而“享乐主义”是建立在社会层面的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校园文化中崇尚物质享受的思想,是对“享乐主义”的一种曲解,是“极端享乐主义”,更是一种“糟粕”。例如,不考虑自身经济条件现状,为了追求名牌而过度消费,为了相互攀比而浪费金钱,都是崇尚物质享受的表现。

第三,缺乏社会责任。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学生为90后群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困难较少,物质供应较为丰富,并且,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和社会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为当代学生提供的支持也越来越多,导致他们习惯了“人人为我”,但缺乏“我为人人”的换位思考能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主因是校园糟粕文化中的“实用主义”,强调自我发展的有利性,或表现为自我意识的放大,例如沉迷网络、铺张浪费、逃学厌学等,而这些是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只强调当下的需求,拒绝自身所承担的义务,过多的依赖外界推动。

第四,以自我为中心。校园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人才的价值则需要在社会服务中体现,这事实上造成了人才价值衡量的二元化体系,即学校考核和市场评价——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才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生产”和“消费”是不一致的,在校园环境中的人才优势,并不等同于在市场中的优势,在当前社会竞争越发激烈的背景下,原本紧俏的高等人才也开始呈现“大众化”趋势,这容易导致较大的心理落差;为了避免自身被淘汰,个体必须争取更多的资源作为保障,由此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文化,并在校园文化中大肆蔓延。例如,校园中最常见的“占座”现象,就是一种既不文明又无道理的“文化传统”,此外,也包括为满足自我需求而产生的不理性现象,如盗窃、抢劫、暴力等。

(二)校园糟粕文化成因分析

第一,市场经济环境影响。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促进下,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渐频繁,大量西方先进技术、文化、制度等被引入国内,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同时,一些消极、庸俗、低级趣味的“文化糟粕”也趁机而入、大肆传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社会层面涌现许多新问题、新现象,无法用常规理念进行定位和剖析,这不可避免地对社会主流文化产生扭曲。在市场经济全面覆盖的背景下,校园文化遭到文化糟粕侵袭也只是时间问题,特别是我国实行高校扩招以后,社会就业压力增大,大量人才缺乏合理岗位,导致消极思想、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大量传播,严重干扰了校园文化的正常建设。

第二,消极网络文化影响。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其中在校青少年是网民构成主体,网络文化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标志。互联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十三五”期间,李克强总理也提出“互联网+”的发展理念,这表明从国家高度肯定了互联网的重要性。但相应地,互联网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硬币的另一面”。由于网络文化的监管缺失,导致大量低俗、媚俗、庸俗文化思想通过网络传播,如色情、暴力、恐怖、迷信等元素,对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身心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并直接导致校园文化中负面元素的产生;从影响力角度分析,互联网是当前校园糟粕文化的主要产生和传播渠道。

第三,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一个校园就是一个“微观社会”,近年来,社会上许多不良风气也逐渐污染了校园文化,导致学生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思想愈发严重。例如,社会层面上的“官本位思想”,也体现在校园评优评先、干部任命、考研保送、学术研究等活动中,通过拉拢关系、请客送礼、行贿受贿等,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社会不良风气所造成的校园糟粕文化危害最大,也是最难以清除的一种现象,尤其在当前教育产业化背景下,对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巨大的障碍。

第四,德育工作缺失影响。在现代教育理念中一贯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一切以分数衡量的教育理念,从义务教育阶段一直贯穿到高等教育,而德育工作相对形式化。人才培养中德育工作的缺失,只能培养合格的“人力”,而不能培养合格的“人才”——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人才”是需要“德才兼备”的。一味强调智育的校园文化弊端,除了功利主义作怪之外,还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继承断层有关。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论校园“糟粕文化

三、校园糟粕文化的治理方案

本篇校园文化建设论文指出:事实上,校园糟粕文化产生的原因除以上分析之外,还有源自其他层面的干扰。校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且学生身心发展存在不平衡、不稳定的特征,加上思想单纯、涉世不深,很容易被外界不良因素所干扰,而自身所处的校园环境一旦出现“糟粕”文化因素,对其影响就更加深远,因此,对于校园糟粕文化的治理方案而言,也要立足于校园展开。

第一,增强校园人文情怀氛围。校园是一方净土,校园文化则是积极、和谐、阳光、健康的思想意识代表。其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的缔造者,也是校园文化的影响着,充满人文情怀氛围的校园,有助于培养较高学生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正确的审美观念、辨别是非丑恶的能力。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人文情怀资源,传统美德、文化传承、艺术修养等,通过与与现代教育体制科学结合,可以有效地减少校园糟粕文化的出现。

第二,提升校园网络监管力度。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校园环境中的广泛覆盖,为教育工作开展提供了便利,基于信息技术实现的“数字校园”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在校园糟粕文化的治理中,学校有责任展开网络监管,通过技术和制度手段,杜绝色情、暴力、迷信、恐怖等不良文化形态的出现,杜绝糟粕文化通过网络传播而危害学生。同时,也可以采用正面利用策略,例如将校内网络作为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平台,结合“十八大”以来的精神文明建设需求,积极推动主流文化宣传,让它成为净化校园文化的有力工具。

第三,杜绝校园文化不良风气。结合十八大以来我党提出的“从严治党”要求,实现“从严治校”的功能借鉴,坚决杜绝校园文化中不良风气。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变化既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具有自身独立的特征,在不良风气的治理过程中,应该依据校园文化新问题、新现象进行针对性地治理,严厉惩处请客送礼、行贿受贿、纽带关系等现象,坚决杜绝学术造假、学历造假、职称造假等现象,弘扬校园清风正气。

第四,促进校园德育工作完善。通过增加德育经费投入、加快德育基础建设、完善德育文化体系,将德育内容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平,以解决长期以来“智育”和“德育”不协调的现象。事实上,高校德育工作就是社会主流文化在校园环境中的稳定传播机制,尤其是在德育内容的配置上,可以很好地与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结合起来,并展开有效地体验式教学活动,如邀请专家、学者开设德育讲座等。

总体而言,校园文化是一个系统性的建设工程,随着我国开放式教育模式的发展,校园糟粕文化产生的机率也会提高,相应地,对校园糟粕文化的治理也应该紧扣时代脉搏、坚持原则、统筹兼顾、与时俱进,在作用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同时,不断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本文原作者: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梁书杰

参考文献

[1]郑文瑜.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0:81-82.

[2]林致远.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J].教育评论,2015,12:23-26.

[3]陈杨健.新常态下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播模型、困境与出路[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101-108.

[4]刘建.论反庸俗的学校文化取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87-93.

[5]陈光辉,刘世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功利化倾向及教育防范[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120-123.

[6]曹琪.校园媒体对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6,02:125-126.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论校园“糟粕文化

更多教育论文发表立刻咨询锦锐论文网QQ:2604244082张老师

上一篇:心理学论文:国外职教师资教育要求对我国教师培养的启示 下一篇: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语文学科习惯的养成
猜你喜欢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