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只是针对“想要通过”级别的论文来讲。如果论文真的想“评优”,那还是要先保证写得“还不错”,最起码要达到“能评优”和“不能评优”之间的水平。
毕竟,论文质量一般,导师也不好意思开口请人家给高分。再说了,评阅的专家教授谁也不愿给差论文打高分,这也会给自己找麻烦。
于是乎,对于那些论文工作量(指研究成果数量、研究深入程度、创新点等)还算不错的论文,在打过招呼之后就被“高抬贵手”,顺利被评“优秀”。
刘秘书说还有一种现象:即使是同一篇论文,送到三个不同的专家手中,有的评优秀(90分以上),有的评合格(75分以上),有的甚至评不合格,反映出不同专家的定位标准不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提前“打招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然而,校外盲审“评优”只是万里长征完了第一步,后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02.
接下来,还有论文答辩、学校“评优”和向省、学科推荐等环节,而这些也是可以“操作”的。
对于论文答辩,答辩组的专家成员每年也都是那几位,毕竟都是自己学科的专家教授,准备推荐谁“评优”早已心知肚明,答辩时所提的问题要么就是难度不大,或者就是学生被提前告知,只是走个过场罢了。
就算是答辩组中有请来的外校专家,那也都是和学科或导师关系不错的人,自然也不会难为学生。道理很简单,也是“礼尚往来”嘛!
就这样,既定论文一致获得专家组好评,成功获得“学院优秀学位论文”,这就拿到了继续向上推荐的钥匙。
至于评省级、学科级优秀学位论文难度相对要大很多,毕竟一个省有那么多院校、一个学科涉及的院校则更多。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操作的余地,那就要对论文进行“粉饰”一番。
如何进行“粉饰”?那就看导师或学科的魄力和文笔了。
因为学校要向上推荐,研究生还需要填报一份“优秀学位论文”的推荐书,里面主要包括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所做的主要工作及解决的问题,以及论文的应用情况和潜在的应用范围等内容。
于是,在导师的指导帮助之下,本着“往高了说、不能往低了说”“往大了说、不能往小了的说”的原则,对论文进行一顿“吹捧”。
比如,在选题背景和意义上,最好是其他专家无法发现的难题被你发现了,其他教授无法解决的问题被你解决了,总之,你做的工作要“能人所不能”具有“非凡”的意义。
在所做的主要工作及解决的问题上,不能过于夸张,更不能脱离论文本身,毕竟评委还要察看,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在论文的应用情况和潜在的应用范围上,发挥的空间就太了,谁知道你的论文究竟是否能够应用、是否已经应用、是否具有应用潜力?毕竟评委也无法一一现场考证,那就放开了说。
应用情况最好是已被纳入国家立项课题、被某某行业使用、在XX学术会议上获奖,等等。
潜在应用范围上最好是能够影响国家法律法规制定、进入相关行业制度政策、成为本专业教材范本内容、为行业改革提供理论支撑,等等。
如此“粉饰”一番,无疑给论文“评优”加分不少。
至于论文被学校推荐给省级、学科级之后的操作,小刘秘书说他自己也不清楚,就不方便多说了。
03.
那导师为何要花费这么多精力去评选“优秀学位论文”?
那当然是“评优”能够带来好处了。
因为,带研究生是导师的一项重要职责,虽说指导学生发EI、SCI等顶级期刊很是了不起,但这已成为研究生毕业的刚性条件,已经没有什么过多值得吹捧,而能够评选上省级或学科级的“优秀学位论文”,那是有些学校多年无法突破、很多导师一辈子实现不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