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锦锐论文网-专业期刊发表、职称论文发表网站,咨询QQ:2604244082,电话:18810183632张编辑

论文发表

当前您在:主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新工科”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机理耦合、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新工科”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机理耦合、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分类:教育论文 热度:

“新工科”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机理耦合、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在高校“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如何抓住发展机遇、推动高职工程教育改革、建成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新工科”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机理耦合、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一、“新工科”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机理耦合识辨
 

(一)理论耦合:立足于经济创新理论,起源与路径同源共流
 

“新工科”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都具有创新经济学的本质属性,都是以经济创新理论为根本理论支撑,将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从经济角度研究技术创新,从技术创新研究学校教育,以进一步实现技术经济一体化,促进教育与产业融合。
 

(二)实践耦合:着眼于校企协同育人,理论学习与生产实习交替进行
 

从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到北京指南,无不强调“新工科”建设的工程特性,鼓励社会各方特别是新兴产业企业的积极参与,走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之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交替进行,培育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兼具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创新型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产教融合教学理念与教育模式不仅贯穿于职业教育发展始终,也渗入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
 

(三)功能耦合:致力于经济转型升级,育人与服务发展统筹兼顾
 

高校的基本职能决定了“新工科”建设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施在功能价值上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即为受教育者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服务。教育服务与人才服务始终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使命与价值体现,前者体现教育的个体价值,后者体现教育的社会价值。不同的时代又赋予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不同的发展内涵。

“新工科”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机理耦合、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新工科”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学科壁垒,影响高职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高职教育学科专业指向更加明确,技能教育更加突出。长此以往,在外部环境与自身习惯双重作用下,往往更容易忽视核心素养的培育,个人完整的知识体系难以建立,导致专业素养较高而创新、科研能力普遍较弱。其次,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性导致传统学科依然在高职教育体系内占据着中心地位,几乎垄断了绝大部分的教育和科研资源,马太效应表现显著。
 

(二)制度僵化,阻碍高职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
 

首先,在人事聘任制度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多、教师少,教师教学压力大。同时,职业教育的特性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要求较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缺乏。其次,在考核评价制度方面,高职院校存在评价方式简单化、过分统一化、评价指标功利化等问题,过于看重论文与科研项目的数量,忽视了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要求,特别对工程专业教师的考核评价更应体现实践性、工程性。最后,办学制度僵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
 

(三)资源劣势,制约高职工程教育改革进程
 

首先,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相对有限,加之由于自身科研实力较弱,能获得的科研项目经费也相对较少。其次,师资队伍薄弱,“双师型”教师数量与质量都有待提高。最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实习实训设备不足、实训基地匮乏、实践条件较差等问题。

“新工科”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机理耦合、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上一篇:回归20年来澳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效与经验 下一篇:危机与转向:对核心素养学科化还原论倾向的反思
猜你喜欢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