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群策群力,共同致力于教育质量的提升
澳门基础教育的改革,包括教育法规的调整,从起步阶段就非常重视向各界宣传教育改革理念、广泛公开咨询汇聚各界的意见,社会各界也通过实际行动支持教育改革,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这是澳门回归20年来基础教育取得较大发展的重要经验。澳门回归以来与教育有关的重要事项,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都经历了相当广泛的公开咨询,既有面向专业团体和咨询机构的,也有面向澳门全体公众的,充分体现了教育行政当局与广大市民的积极互动,在集合各界的教育智慧中形成服务于全体的决定,共同致力于教育质量的提升。
以《学生评核制度》为例,如图1中所示,其制定经历了相当广泛的公开咨询,从2012年“学生评核制度”专责小组的成立,至2017年《本地学制正规教育学生评核制度》咨询总结报告的编纂,期间历时5年,并经历了多次会议探讨,对外公布主要建议,面向教学人员、家长及学生的座谈会,中国内地及港澳台、葡萄牙和美国的七位国际知名的评核专家的专题研讨,以及面向大众的公开咨询等过程,最终“脱胎”于一系列咨询活动。面向公众的广泛咨询,一方面让法律修订人员准确了解教育界和全社会的想法、最关心的议题,令法案的修订更贴近民意和实情;另一方面,各界人士积极参与讨论和发表意见的过程,也是深入讨论、凝聚共识的过程,对于教育改革的实施亦有较大益处。
图1《学生评核制度》历经的公开咨询过程
(三)问题导向,回应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需求
教育改革要有效地回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须把握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以问题为导向,基于问题进行相应的调整,回应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需求亦是澳门基础教育改革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一环。澳门的基础教育改革是结合新时代的要求与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后才进行的,以问题为导向,避免了丧失改革的自觉性与自主性。
以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目标的改革为例,回归后澳门特区政府基于“一国两制”“澳人治澳”的方针政策,重新审视和调整了澳门教育的总目标和各教育阶段的目标:一方面,强调教育要“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将培养学生“爱国爱澳、厚德尽善、遵纪守法的品格”和“对国家和澳门的责任感”列入教育的总目标;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民主素养”,从“两制”的特殊性出发,让学生认识和尊重“澳门文化的特色”,尤其是“多元文化共存”的特点。基于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进行改革,不仅是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需求,亦能更好地发挥教育之于社会发展的服务性,加深教育与社会的深层联结。
回归20年来,澳门基础教育改革始终以“提升教育质量、创造优质教育”为目标,围绕着追求优质化教育的逻辑主线展开。改革立足时代发展的新需求以及澳门当地的特殊性,站位高、落点实,全员参与,脚踏实地,取得良好成效并积攒了相关经验。值得注意的是,澳门的基础教育在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深层次的挑战。首先,澳门这一微型社会的内生局限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土地资源不足限制了教育用地,人才不足致使居民竞争力较低。其次,历史发展中教育体制存在的缺陷,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尽管多元的特征是澳门教育事业的一大特色,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抑制了澳门基础教育的优质化发展。此外,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在为澳门教育发展带来新契机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相应的挑战。有鉴于此,澳门基础教育应在明晰自我定位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湾区的优质资源突破基础教育发展的局限性,并借力“一带一路”扩大教育开放、提升基础教育国际化水平,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化的实现,为澳门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原创:
佘永璇/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马早明/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港澳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华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20年第二期,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交流用。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