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谨慎利用监测结果进行教育评价和问责
首先,审慎使用区域义务教育质量关键影响因素监测结果。“测评框架是建立更加有效和公平的学校系统的关键”,为了进行循证决策,需要在更大程度上依靠评价结果已经在世界各国形成广泛共识。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可以为基于证据的教育政策制定提供直接、有力的数据信息和依据,有助于提升决策的科学化水平。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制定和调整区域教育政策和措施时,都将教育质量监测结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在这种背景下,对监测结果的使用更要始终保持高度审慎的态度,不能将其作为教育评价和问责的唯一依据。区域义务教育质量关键影响因素监测数据多为横截面数据,无法解释某一时间跨度下某项政策实施带来的潜在影响,而且影响学生学业表现和身心发展的因素众多,监测的影响因素有限,容易造成估计偏误。“数据并不能真正说明任何关于因果的解释,相关也往往具有欺骗性”,对因果关系的过分强调可能会导致对教育指标效力的高估。
其次,积极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解读区域义务教育质量关键影响因素监测及其监测结果。监测的目的是对区域教育进行“健康体检”,找准区域教育改进和提升的着力点,引导全社会树立起科学正确全面的教育质量观,促进区域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影响(相关)因素不是因果因素,监测结果报告的是相关因素,而不是“确证”的因果因素,为了避免造成公众的误读和形成高利害性导向,在报告监测结果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因果性表达。
本文原创:檀慧玲/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讲师,硕士生导师,博士;黄洁琼/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硕士研究生;万兴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硕士研究生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20年第二期,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交流用。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