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锦锐论文网-专业期刊发表、职称论文发表网站,咨询QQ:2604244082,电话:18810183632张编辑

论文发表

当前您在:主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音乐教学论文: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竞争力的大学音乐教育探索
  
音乐教学论文: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竞争力的大学音乐教育探索
分类:教育论文 热度:

音乐教学论文: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竞争力的大学音乐教育探索

摘要:本篇音乐教学论文-“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竞争力的大学音乐教育探索”指出:音乐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结晶。民族高等院校开展音乐艺术教育,能够最直接地培养和建构大学生理想的人格,延续民族的伟大传统,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人生体验与感受,更有可能让他们通过艺术创造与欣赏,自觉承担起传承民族精神与文化传统的重任。
音乐教学论文: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竞争力的大学音乐教育探索

关键词:审美 音乐教育 探索

一、 功利主义的弥散与大学美育的缺失。

审美水平决定着一个人明辨美丑的能力,美育一直是大学生思政治教育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美学源于西方,大概十七、十八世纪时发展出来,尤其在德国变成了一门特别的学科,德国著名哲学家鲍姆嘉通给它命名为“Aesthetica”,后来日本把这个词翻译成“美学”。改词源于希腊文的名词,有感觉或感性认识的意思,把美学看作是与逻辑相对立的。而艺术美是美的最高度即中的表现,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是确保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重要前提。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转型时期,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求的市井、颓废文化对大学校园和在校大学生施加了不同程度影响。学生亚文化中娱乐化、泛流行化甚至低俗化倾向明显存在,学生群体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有较高水平和影响力的文艺作品和活动还不多。这一问题的存在掣肘着健康向上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作为一种软实力,也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一是审美素质的非实用性导致高等院校各个层面对全校音乐艺术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将其认定为歌舞表演的层面;二是分散在校院两级的美育工作还处在零散的自发状态,缺乏系统、专业的规划和实施;三是缺少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专业化师资队伍,该项工作缺乏足够的专业支撑。

二、中日音乐审美教育观念对比。

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即美育,包括审美形念教育和美感教育两个方面。音乐教育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宗旨,所以音乐教育属于审美教育范畴。审美教育是指通过审美活动和对审美能力的培养,达到作为人类理想的圆满和谐的人格、完善美的德行,属于广义上的道德教育。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的,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另一深层的意义在于,其本质核心是审美,它通过音乐特殊的教育功能,强调美和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中心意义,塑造全面自由发展的人,达到审美教育的终极目的。

中国音乐审美教育,一味强调音乐教育对于其他教育的辅助功能与从属地位,而忽略了音乐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所具有的独立功能和自身所应处的主体地位,所以,音乐的美育功能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中仍存在着重视音乐技能而忽视人文素养的积累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很多音乐教师和家长往往把学习音乐当作升学的“敲门砖”,忽视对学生主体的全面培养和塑造。

在日本,音乐教育继续了“启德引善”“德成而上、艺成而上”的优良传统,从真善美的角度出发,全面塑造人的本体,并形成由真善美、以美成善的发展链,在教学观念方面都始终把人文精神的培育作为终极目标。受西方音乐的影响,日本比中国所接受的时间要早、程度要深、

范围要广,但日本音乐也比中国更早地意识到,多元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并以世界音乐文化为依托,努力发展民族音乐文化。1950年日本政府颁布了文化财产保护法,把具有代表性的日本传统音乐家确定为无形文化财产的保持者,并把传统音乐纳入音乐教育中。在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同时,又不失民族的特色。对一切外来文化既不盲目崇拜,也不一概排斥:对待本民族固有文化传统,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而始终坚持在适应人和社会的需求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的同时求变、求新。这一点,更值得我们这个有着深厚历史沉淀的国度来借鉴。摆脱单一的西方音乐文化观,弘扬中国传统音乐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博采众家之长,建立多元化的音乐观,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解决我国目前音乐教育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大学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专家认为,美育的发展成熟将历经三个阶段:艺术技术教育

——艺术素质教育——审美情感教育。尽管这三个阶段的存在都具有共通性,但效果却差异明显。只有当美育发展到第三阶段:审美情感教育,美育的终极要义和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现在,无论是从教育界来说, 或者是从整个社会来说,轻视人文艺术教育依然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倾向。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不单纯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也不单纯是一个物质问题,包含文化、精神、价值等多个层面。人们往往关注的是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和普遍模式,只重视教育中的理性逻辑、认知等活动,至于教育的道德、情感和精神世界,以及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则未予以应有的重视。而艺术教育是关系到人的个性情感、意志、审美和社会交流的教育,不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单一教育模式,导致了学生心灵的贫困和心胸的狭隘,以及价值观念混乱、精神空虚、信仰失落等现象的出现,从而导致严重的精神危机。

因此,加强大学音乐艺术与教育,不仅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完整性与连续性的需要,更是深层次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是优良的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四、“美与竞争力”--以音乐专业教育为示范的审美教育探索。

“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要重要的多。首先,节奏与乐调具有最强烈的力量,浸润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他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而美化;其次,受过这种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的加以厌恶;但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又会赞赏他们,很快乐地把他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身的性格也因此而高尚优美。他们从理智还没发达的青少年期,对于美丑就有这样准确的好恶,到了理智发达之后,他们就亲密地接近理智,把她作为一个老朋友看待,因为他经历的音乐教育已经让他和她很熟悉了。”以上这段关于音乐美育的论述引自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细数西方先哲们关于艺术美育的论述,我们就可以比较明确的找到今天西方许多先进国家对美育重视的原因,他们相信美是一个重要的、有生命力的、不断开拓的部分。

音乐专业教育,从美育的角度,我们可以理解为以音乐专业师生为依托,在学校范围内,以课堂教学、艺术实践等为主要教学形式,以音乐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而完成对于美以及美的作品、美的事物追求与探索的过程。所以,音乐或其他艺术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最核心的区别,不是在能否唱好一知歌、跳好一支舞、演奏好一直乐曲,而是对于美的感受的敏锐度、控制力、以及对于美的事物再现于创作的能力。从技术的角度来谈艺术,我们可以理解为,艺术就是:一万次艰苦的训练和不忘初心的对于美的追求,只为了实现一万零一次的零失误的完美表现。因此,音乐专业教育的核心问题,不在于唱一直歌或者跳一支舞,而在于对于美的敏锐、准确的感知力和模仿力和创作力。这也是艺术专业学生最核心的竞争力。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他认为美是没有功力和目的的,就像听一首音乐、欣赏一朵花时,我们产生喜悦感,可这种喜悦并无功利性。而当这种无目的的快乐成为一种本能,或者说一种自在的存在时,他就是看不见的竞争力。音乐专业教育就是以美为启发,教授学生如何保有自己对于艺术无目的快乐的感悟以及高度的创造力。这种竞争力不会因为社会的堕落、糜烂、低级趣味蔓延开来的时候,而盲目跟从、不能自已。而是仍能保持对于真正美好与完美事物、心境的追求,就像不忍踩踏一朵鲜花一般,它是对于生命本质美的尊重,是对生命崇高状态的追求,他会使一个社群最终以美为所有生命最高的典范。这就是美的竞争力,是看不见的,这不是在当下,而可能是在接下来转型或者未来的岁月中,以无限的可能去突破、创造。这也是音乐艺术教育最值得珍惜的部分,他不是考试和学分所能衡量的,也是音乐艺术教育最美的特质。

因此学校专业音乐教育,其本质问题是如何以美育为核心竞争力贯穿在音乐教育各个环节;而专业音乐教育办学成功与否,对于整个校园音乐教育以及对于全校审美教育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从这个层面上说,音乐专业教育就不仅仅是教几个学生唱歌弹琴的问题,而是肩负着全校人文审美教育的职责与功能。音乐专业教育要思考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通过教授学生对于美的感知力与控制力,进而形成示范性,来影响校园人文艺术氛围,提升整体的人文艺术修养。通过音乐艺术教育,使学生们在这种非功力性审美的感受与体验中,抱以对美、善的尊重,并将艺术美的崇高标准用在日后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自我的不断突破与超越。

五、以学生团体为载体的大学音乐艺术教育实践。

艺术实践是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艺术教育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公共艺术教育成果的一种展示。公共艺术教育实践的开展直接关系到公共艺术教育的广度、深度和质量。而各种形式的学生艺术团体正是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实践的主阵地,是校园艺术文化建设的活力因素。以弘扬优秀的人文艺术精神、提高学生综合艺术修养为宗旨,以全面繁荣校园高雅艺术文化、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为主要工作,坚持理论与实践双重构建的原则,在传承与创新中打造卓越的艺术品牌。在艺术教育实践方面,应采用多元化的手段, 培养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感知、欣赏、创造、表现、反思、评价、交流等方面的艺术能力。同时,还应注重学校艺术团体与社会资源的结合。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设施场所, 例如: 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并有选择的采取与社会团体合作,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 一方面可以检验艺术教育的成果, 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广阔的视野中汲取新的经验养分。

六、大学艺术教育:从培育精英到走向大众的转向

早在19世纪,西方的学校教育中就已经开始了艺术教育的普及。国外的艺术教育理念强调的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而是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关注、认识和体验,看重艺术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感悟和发展状态。英国审美教育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下半叶,英国人莫里斯就发起了著名的“工艺美术运动”,看重工艺品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例如,参观艺术馆和博物馆就被列入英国学校课程。德国的艺术教育专家认为,一个民族需要培养自己的画家、歌唱家,更需要培养大批有艺术修养的观众和听众。他们把艺术实践当成体验审美、宣泄情感、彰显个性、发挥才华的平台。

如今,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中国的大学,从远离社会的“象牙塔”,到连接社会的“服务站”,其社会服务职能,教育观念都在发生着变化。艺术教育在中国,也在完成着从培育精英到走向大众的转向。因此,要充分认识我国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艺术教育的特点,给大学音乐艺术教育以组织和制度保障;要加强对音乐艺术教育规律的研究,真正做到普及艺术教育,提高全体大学生的素质;要合理规划音乐艺术教育机构的长远发展,在发展艺术专业的同时带动艺术普及教育,将音乐艺术普及教育和音乐专业教育有机结合。

本文原作者: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贾佳

参考书目:

1、彭富春《论中国的智慧》。人民出版社 2010年9月

2、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著《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 1980年5月

3、马达、陈雅先《当代 音乐教育哲学论稿》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0年8月

4、蒋勋 《美,看不见的竞争力》 中信出版社 2015年3月

更多音乐论文发表与写作立刻咨询锦锐论文网QQ:2604244082张老师

上一篇:教育科研论文:地方高校“3+2”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 下一篇:教学论文范文:教师生成自主教学行为需超越规约
猜你喜欢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