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基于历史视角的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特点分析与路径选择
本篇职业教育论文系统分析了京津冀的历史基础、行政区划史及一体化特点,明确了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历史渊源并提出了实现一体化的路径,以期为推动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参考。
一、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历史基础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以及地方人文习俗状况等联系密切,区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体化必然引发职业教育的一体化。目前,京津冀行政区域虽然处于单独治理状态,但其地缘、物缘、文缘、亲缘等社会、文化因素导致三地之间具有较强的认同感、亲和力和内聚力,为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近代京津冀区域行政区划的变迁
京津冀历史上本为“一体”,近代以来逐步分为三个行政区域。唐代,“京畿”指京城及周边地区。元明时期,将京师直接管辖地域称为“直隶”,“北直隶”则为现在河北省大部分地区。此后,“北直隶”行政区域逐步扩大,清朝时直接称“直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津冀区域行政区划虽然经历了合与分、分与合等多次调整,但由于京津冀三地共同拥有背靠高山、南临平原、东临渤海的自然环境,同属华北最大的海河流域生态圈,因此具有自然形成的区域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基础。
三、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历史特点
1.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受行政区划调整的影响。京津冀行政区划的分与合、合与分,为京津两地保留了雄厚的职业教育基础,促进了京津两地的经济发展,河北与京津两地的职业教育发展差距越来越大;改革开放后,京津两地均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但这些政策未能体现出对河北的“反哺”效应,河北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仍处于弱势。
2.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完整的理念支撑。历史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作用,京津冀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表明,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始终受到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理念和政府政策的影响;现实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作用,与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相比,京津冀区域整体经济实力仍显薄弱,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尚未全面呈现。
3.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共同推动。洋务运动时期,政府推动的实业教育奠定了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南京政府颁布的《壬子学制》等一系列规制,使实业教育逐步转变为职业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了中等专业教育制度和技工教育制度;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另外,社会有识之士是推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如蔡元培、黄炎培、陶行知等。
四、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路径
1.明确一体化主体。明确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主体主要解决“谁来实施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的问题。基于一体化关联要素,推进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的主体应为政府部门、行业企业、职业教育机构、科研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等。
2.完善一体化制度。要建立健全京津冀职业教育组织协调制度,由中央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协调三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行动,利用行政力量及时解决好市场机制失灵问题;要建立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制度;要进一步完善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激励制度;要建立京津冀多主体利益平衡制度。
3.优化一体化环境。中央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三地教育行政部门对现行地方政府制定的职业教育政策进行梳理,从根本上消除制约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制度障碍;应将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的相关条文列入职业教育法,建立法律约束机制和法律惩罚机制;应建立京津冀职业培训一体化发展仲裁机构以及申诉制度、赔偿规定等。
4.强化一体化动力。京津冀三地教育部门应积极搭建跨区域校企合作的桥梁,满足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的双重需求;建立区域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职业教育生源市场;强化京津冀职业教育一体化,促进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应不断扩大职业教育一体化效应,让广大民众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的认知。
5.提升一体化效率。京津冀各级政府应妥善处理好职业教育公益性与社会资本趋利性之间的矛盾,寻求多元主体合作的利益平衡点;推动政府管理职业教育机构由传统的纵向行政命令关系转变为政府、职业教育机构、行业企业等多主体的契约关系,使市场调节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实现互动耦合,实现京津冀职业教育治理机制和体制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