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锦锐论文网-专业期刊发表、职称论文发表网站,咨询QQ:2604244082,电话:18810183632张编辑

论文发表

当前您在:主页 > 论文范文 > 关于价值观的论文:重大疫情对中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实证探析
  
关于价值观的论文:重大疫情对中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实证探析
分类:论文范文 热度:

关于价值观的论文:重大疫情对中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实证探析

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认为:“一个社会只有根植于某种共同的价值体系,它的存在和发展才有稳固的基础。”价值观因其对人行为方式、手段和目标选择的巨大影响力,历来被诸多研究者青睐。关于价值观的概念,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莫衷一是。克莱德·克拉克洪1951年提出的价值观定义得到了较多的赞同,他认为:价值观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
关于价值观的论文:重大疫情对中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实证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当今中国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网络社会化、文化多元化,各种信息和刺激无所不在。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价值养成的关键期,他们会在一次次与外界的交互中进行价值确认,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势必会对中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影响,准确把握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因势利导,促进学生真正的成长,是目前需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重大疫情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重大疫情是指在一定区域、一定时间段内,发生一定数量的传染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传染病疫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和乙类中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发生1例的情况即可确认为重大传染病疫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年1月20日发布的1号公告中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本研究中的重大疫情指传染性强、波及范围广、危害性大的传染病,包含大家熟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1N1流感、埃博拉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它们一般具备如下特征。

一是疫情影响的范围广。传染源、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同时存在并且相互作用时就会造成传染病疫情的发生与快速扩散。当今社会城市聚居、全球流动等特点更加速了疫情的传播,有时会造成全球蔓延。如2009年甲型流感疫情H1N1从发生到同年底,在全球范围内受到疫情影响的国家和海外领土就超过208个,造成至少12220人死亡。

二是疫情带来的危害大。一方面,重大疫情因为必要的隔离措施会对个人生活和企业、组织的正常生产秩序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重大疫情因其突发性、强传染性和无有效药治疗等特点,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心理安全。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面对无法预测和控制的外部事件(如疾病流行、自然灾害等)时会出现一定的心理危机,即境遇性危机或环境性危机。个体在经历灾难,目击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及严重的伤害时,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表现为情绪、生理、认知、行为活动等方面的改变。
关于价值观的论文:重大疫情对中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实证探析

二、重大疫情对中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观是环境与教育长期影响的结果,具有社会依从性。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人的价值观多表现为一种量的变化;但是,当环境产生巨大变迁时,往往会引发一些人的价值观发生质的变化或主导价值观的转移。”为了准确把握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中学生价值观带来的影响,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重新审视,进而对学校价值观教育进行深入的思考,笔者于2020年2月15至19日对重庆市中学生进行了“重大疫情对中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的调查。

本调查在谢洛姆·施瓦茨等提出的价值观结构的基础上,自编了“重大疫情对中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调查问卷”。问卷含客观题7道,主观题3道,旨在了解重大疫情对中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程度,哪些维度的价值观在重大疫情中受影响及其原因,以及中学生的职业倾向在重大疫情中的变化等。问卷的信效度合乎研究要求。调查采用网上填写问卷的方式,在重庆市不同办学水平的学校中随机抽取初一到高三的学生共2892人,其中男生1470人,女生1422人,剔除无效样本,数据结果真实可信。

(一)初一和高三学生的价值观受疫情影响最为明显

中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其社会化的一个方面,他们会在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逐步明确自己对事物价值的认定,不断调适自己的价值观。突如其来的外界变化,往往会对其价值观形成较大影响。调查结果显示,17.43%的中学生认为本次疫情对自己价值观影响非常大,38.83%的中学生认为影响比较大,仅5.12%的中学生认为自己的价值观在本次疫情中没有受到影响。

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八阶段理论,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第五阶段,面临的主要危机是克服角色混乱,获得自我认同。其中高三学生面临的是即将到来的高考和不确定的未来;初一学生需要适应从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角色转变,逐步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相比于其他年级,这两个群体对外界的反应更敏感:22.6%的高三学生和21.3%的初一学生认为本次疫情对自己价值观的影响非常大,43.8%的高三学生和39.1%的初一学生认为本次疫情对自己价值观的影响比较大。

城乡差异也会带来对价值观影响程度的不同。相对于城市中学生,边远地区中学生由于其生活环境、视野见识、家庭教育的局限,在面对意料之外的巨大变化时,价值观受到的影响更大。边远地区中学25.4%的学生认为疫情对自己价值观的影响非常大,44.4%的学生认为影响比较大。

(二)健康意识突显,涵养家国情怀

2003年深圳市中学生价值观调查和2006年中学生价值观的相关调查中在被问及“你认为在人的一生中,什么东西最重要”这一问题时, “健康”都是首选答案。在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家人的健康平安更成为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调查结果中,85.44%的学生认为对健康的关切是受到影响最大的方面。谈及本次疫情中最深的体会时,许多学生表达了对健康的极度重视:“身体健康才是根本。”“感觉从前平静健康的生活,正常学习、工作的日子很可贵。” “健康地活着是一切的根本”“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健康重于一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家国情怀是加强民族凝聚力的心理基础。相对于日常的德育课程,此次战“疫”卷入感更强。国家安全、社会有序,不再是书本上的道理,而是化为中学生成长中的真切体验。他们在调查问卷中写下本次疫情中最深的体会:“我们国家很强大,能全力以赴对抗疫情,在灾难面前既能有效地保护我们,又可以快速压制疫情。”“当国家有难时,无论你在哪儿,无论你是谁,你都有一个名字叫中国人,这3个字,催促着我们拿起手机不停地刷着疫情动态,心中翻腾着4个字:中国加油!”不同于平日里只顾埋头学习,中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在重大疫情这一特殊时期被充分激发。

(三)对“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感受更为明显

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与自然的抗争史,但“人类每一次对自然界的胜利,自然界都很快报复了我们”。1977年《第比利斯宣言》提出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人类开始从一味地想统治自然、征服自然转向与自然同生共存、和谐发展,这既是人类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跨越,也是在更高层次上对人类应然生活状态的理性回归。重大疫情的暴发,促使人类再次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查结果中,保护环境,物我平等,追求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成为本次重大疫情中学生关注的焦点。81.54%的中学生认为自己的“环保”“和谐”价值观受本次疫情的影响很大。主观题测试中,218名学生直接提到了自己在疫情中最深的体会就是要尊重自然,人类和自然应相互依存;93名学生认为在疫情中感受到了全世界的关爱:“犹太人面对哭墙祈祷,俄罗斯的千人加油鼓劲,巴基斯坦的物资捐献,日本的友好善待……各个国家领导人的致电。”生活即教育,经历即课程。中学生开始更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也切身感受到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命运的休戚与共。

(四)深入反思集体主义和个人价值

强调个体价值、个人利益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和追求集体至上、社会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历来是我国青少年群体面临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体价值日益彰显,中学生里出现了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且随着物质资源的丰富、不同阶层享有的社会资源差异的扩大,这一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重大疫情中一线医护人员的执着坚守、各条战线上工作人员的无私奉献,都让中学生看到了“舍小家为大家”“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现实体现。结果中,72.65%的中学生认为通过重大疫情,自己更深切地感受到他人的善意和生命的价值。“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都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我们一直都在被保护”之类的言论在学生的回答中比比皆是。在写疫情中最让你感动的几个瞬间时,35.9%的中学生提到了医护人员的日夜坚守、不畏艰险、最美逆行、无悔付出。他们“因戴口罩太久而留下深深的痕迹” “女护士剪头发,医务人员写请战书” “医生因疫情不能给去世的母亲送终,就朝着自己家乡的方向三鞠躬,之后依然坚持工作”“护士与女儿隔空拥抱”都成为重大疫情中最让中学生感动的瞬间。

(五)中学生“教育”“科技”类职业倾向比例有所上升

价值观是人们评价客观事物对自身意义或重要性的标尺,职业倾向是个体价值观在职业上的体现,调查结果显示,23.34%的中学生认为本次重大疫情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倾向。

职业选择中性别差异依然存在。近年来教育等行业由于其稳定性颇受学生尤其是女生欢迎。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业以27.04%的高占比成为重大疫情后最受中学生青睐的职业。41.7%的女生选择了从事此类职业,选择此职业的男生只占男生总人数的12.7%;与之相对的,男生中29.7%的人选择从事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而选此职业的女生只占其总人数的11.4%。这种差异并非天然,不同的社会期待和角色定位依然存在。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一传染性强、隐蔽性大、危害严重的全新疾病,科技水平决定了人类在这场战“疫”中的成败,科学家成为中学生向往的职业。20.78%的学生将来倾向从事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主观测试中,在要求写下1到3个“你最崇拜或欣赏的人是谁”时,有73.4%的学生提到了钟南山和李兰娟等科学家,重大疫情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可见一斑。

理想价值取向和日常生活价值取向不吻合。21.5%的中学生提到自己最欣赏和崇拜的是某一位具体的医生或全体医护工作者,但只有10.1%的学生未来愿意从事医疗卫生类的工作。其中,123名学生是经历重大疫情后意欲转行学医,同时有38人则因目睹重大疫情后放弃从医。内在价值观与外显行为方式不统一的情况,既与成长中主体的不定性有关,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
关于价值观的论文:重大疫情对中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实证探析

三、教育教学该如何回应重大疫情带来的影响

突如其来的疫情、诸多感动瞬间都是自然、社会留给教育丰富的课程资源。教育需要契机,学校应充分利用重大疫情这一特殊时期的具体情境,积极主动开展教育。

(一)因势利导,开发和整合课程教学资源

价值观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 人们对事物及行为的意义、效用的评定标准。价值是客观的,世界是客观的,但价值观关涉每个人的意识层面,它强调主体需要,是主体以需要为基础的选择,因此价值观不能也不应该是传授或灌输的。

经历了重大疫情的学生在价值观方面更关注健康、环保、互助、国家、生命的意义等,学校应借此契机,整合与疫情相关的各学科知识,通过项目式学习,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科学教育、责任教育等,实现教育的两大主要目的:使受教育者聪慧,使受教育者高尚。

在体育运动中锻炼健康体魄;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追溯人类与瘟疫斗争的过程,讲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生物和化学的角度了解磷酸氯喹的分子结构和抗病毒原理,掌握气溶胶传播的特点,探寻疫苗研制的过程;从心理的角度了解“应激状态”,重温危机中的心理硬核——平常心、意志力、敬畏感;从语文的角度,讴歌平凡的英雄,重申理性思考的重要;从政治的角度深刻解读“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中公民的责任与使命,体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制度自信,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生命教育是学校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大疫情带来的独处时间,以及不可回避的替代性创伤会使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开始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调查中有学生如此表述:“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偶像?生命的意义在于实现和创造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多作贡献。真正的偶像应该是为国为民发光发热。”教育应利用这样的契机,因势利导,全面提升学生生命质量和终身发展能力。

(二)因材施教,加强教育自身引导功能

学校应充分认识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深刻体悟价值观的积极健康对于学生个人生活和社会稳定发展的突出意义,认真总结我国过去价值观教育中的经验,借鉴西方“价值观澄清”等价值观教育方法,充分尊重个体差异,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学校外在环境的创设上、实践活动的策划中,增强学生选择、判断、评价的能力,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重大疫情让中学生对科学家和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有特殊情感,学校应通过生涯规划课等切实做好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工作。面对未来,中学生渴望变换的社会角色有时具有盲目性,因此学校应引导学生充分认知自己的兴趣,深入了解职业价值、职业意义、职业理想,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中不囿于性别、不拘于利益。毕业年级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尤显重要。

刚步入中学阶段的初一学生正处青春发育期,兴奋与抑制处于不平衡状态,自控力不足,却又渴求担当成人角色。此时的价值观教育必要且重要,学校应抓住重大疫情带给学生的价值观冲突,采用多种形式回顾、定格疫情中的感人场景和平凡英雄,让爱国、敬业、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学生心中。

(三)因校制宜,建立学生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

价值观因其社会依从性,会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今天的中学生面对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多元、信息泛滥、感官刺激盛行的时代,因此对中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绝非一朝之功,学校应该在此基础上形成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应在梳理学校历史、提炼学校理念的基础上,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着眼于细微之处,落实于生活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在日常的学习实践中,努力提升学生对理想价值观的践行能力。

此外,中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学校应主动承担起协同教育中的主导责任,通过课程、环境、活动等加深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认识,从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于价值观的论文:重大疫情对中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实证探析

价值观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上存在着诸多矛盾与问题,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尤其是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乎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切身利益。疫情当前,时间紧迫,此项对中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研究尚有诸多不完备之处,但我们本着“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初衷,探讨重大疫情给中学生价值观带来的影响,以期为重大疫情下的教育奉献绵薄之力。

本篇作者

卫晋丽/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重庆市第一中学校副校长;

宋乃庆/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王春婵/中新社首席主持人,博士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20年第三期,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交流用。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评价标准的建构 下一篇:对古诗文教学的课程学考察——从日本捐助防疫物资所附赠言谈起
猜你喜欢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