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高度关注的几个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蓬勃深入推进,业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新课改在全面推动、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历史性作用。
回顾新世纪以来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近20年的发展历程,从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以及2004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开始,若按十年为一个完整周期计算,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一个周期始于2001年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第二个周期始于2012年初教育部颁布的全面修订后的2011版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目前,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全面启动,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开始步入第三个周期。高中课程改革的第一个周期始于2004年,以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课标的颁布实施为标志。2018年初,全面修订后的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实施。至此,普通高中课程第二个周期的改革开始向纵深推进。当前,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整体推进,改革进入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根本标志的内涵发展的新阶段,改革的重点日益聚焦于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等一系列事关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也越来越聚焦在人才培养模式、育人方式的创新上。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广大中小学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应把握改革重点,紧紧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水平,着力探索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切实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落细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也是促进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从总体上说,应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于各级各类教育,落实于教育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落实于教育的全过程。但在具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着力找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切入点、突破口,以及具体的实施途径,否则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能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特别强调了“六个下功夫”,进一步阐明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基本规格和培养重点,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精神,当前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做到四个加强。其一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这一点明确了育人方向,应进一步全面体现在我国课程教材内容中和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在设计教育教学活动,在推进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强烈地树立这一意识。其二要加强体育。学校体育长期以来是教育的薄弱环节,也是育人的薄弱环节。加强体育不仅要完善和加强学校的体育教育和体育课,更重要的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应按照总书记讲话精神,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不仅要上好体育课,开展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和其他体育锻炼,还应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着手,认真关注并解决对学生身体健康不利的问题。从每个教师做起,从按时上下课、不拖堂这样的小事做起。其三要加强美育,真正把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的培养纳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加强美育不仅是音乐、美术教师的责任,更应该渗透于学校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过程。其四要加强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并特别强调了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大意义。在当前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细的过程中,学校在加强劳动教育方面应首先从价值观的培养着手,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引导、教育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同时,劳动教育不仅限于培养学生一些劳动的知识、劳动的技能,更应重视在整个育人过程中,在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培养尊重劳动的情感、态度和习惯。
二、切实加强学校课程体系整体规划和特色建设
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后,学校应落实两个基本任务,首先要依据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严格按照国家的课程方案,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其次要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发展理念以及自身的特色追求,对学校课程进行系统的整体规划,形成学校课程体系自身的特色。这是本阶段学校课程改革要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改革的重点所在。学校在形成特色课程的整体规划、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校目前的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还要对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做整体设计。同时要对每一个学科内部体系进行系统的梳理、整合,从而为学校特色课程的设置留出空间,为教师教学特色的形成留出空间,为学生多样化学习、自主性学习留出空间。
三、深化和推进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的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始终是同步进行的。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不断推进,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现在的课堂面貌较之以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新课改以后,多数学校的课堂都呈现出新的面貌。但总体而言,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还未打通,改革的真正高潮即将到来但还未到来,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谈到即将到来的中国革命高潮时所形容的,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课堂教学改革目前面临的正是攻坚阶段,关键之处就在于课堂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对关系,即教与学的关系是否能够调整到位,是否能使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走向主动,由单一的要求走向多样化的指导,由被适合的学习走向适合的学习,由强制走向选择。这些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如何真正全面落地,是当下课堂教学改革所面临的较为艰巨的问题。以往十多年的课程改革进程中产生的很多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然而目前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取得突破的关键已经不再是大量地输送新理念,而是教师在将新理念落地转化时需要的有效的操作方式和模式。这也是学校层面真正能够大有作为之处。教育教学一线的校长、教师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探索,已经可以从操作的角度总结、提炼课堂转变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些规则、方式、方法以及工具、手段等,形成各具特色的新型课堂的操作模式。需要明确的是,当下改革进入更高层次阶段所需要的新的操作模式,是校长、教师基于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探索出的有效的操作模式,是能够更好地帮助一线教师落实落细课程改革的实践路径,并非以往专家学者所反对的一成不变的固有模式。因此,下一步课堂改革的重点将是一线学校对操作模式的总结探索。
四、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转化
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已于2018年初颁布,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首次把学科核心素养纳入了课程标准。目前对于这一转变的争议在于,强调学科核心素养是否会导致过度关注知识点的学习,是否会再一次将教育教学实践聚焦于学科知识,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之所以形成这些争议,究其原因是并没有深入把握本次课改的总体精神,以及课标的核心素养的一些关键性表述,是一种误判。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所形成的正确的价值理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以本次修订的高中学科课程标准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例,其涵盖的范围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史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没有任何一条指向具体的知识点,所体现的都是能力素养的培养要求。这五个方面将贯穿于高中历史学科的整个学习过程,未来历史学科的教学重点也将聚焦在这五个方面。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推进以及教学评价都要充分关注这五个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要求,将很可能极大地改变教师的教学习惯和教学方式。以往很多教师习惯于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依据知识点进行教学,有些教师能充分理解、掌握甚至精通每一个知识点,却常常不清楚某一个知识点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所具有的价值,或学科知识相互之间的关联。其原因在于以往不少教师的教学关注的是具体的知识点,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教师必须关注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分析和关注学科中的关键问题,把握教学的方向和重点,否则难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因此,下一步高中课程实施的重点、难点就在于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转化,在于帮助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确定教学重点、教学方向,以及帮助教师形成完整的对学科知识体系框架的认识和把握。
五、高度重视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在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学业负担过重问题无法回避。虽然解决学业负担过重问题需要综合施策,既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推进的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也包括教育领域专家在课程改革顶层设计阶段就应落实减负问题。但就学校内部而言,一线校长和教师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方面仍可大有作为。以考试评价为例,特别是学校日常的测验考试,考什么以及怎么考是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日常测验考试难度太大,很多内容超出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学不到,只能到校外培训机构学习,减负措施很难真正奏效。再以作业为例,目前学生大多的学业负担来自作业。问题主要集中在作业的内容和数量上,很多学校、教师将作业等同于大量刷题,大部分作业直接来自教辅材料,没有很好地研究作业内容的科学性和价值性,也没有充分考虑作业数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造成学生很大的负担和压力,导致作业应有的育人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不仅是阻碍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大问题,也是阻碍育人模式创新的重大问题,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切实解决的真问题。
六、重点关注考试评价的研究
考试评价的改革关系到整个改革的导向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讲话中对评价问题做了长篇的、深入的、语重心长的阐述,特别强调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倾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的问题。新的高考改革在国家层面上已开始深入推进,形成了改革的总体布局。对于一线校长和教师而言,在日常教学评价和日常考试等环节上应把握好导向,即从发展素质教育的角度来思考、改进日常的教学评价考试测验,这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另外,目前正在推行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新中考改革和新高考改革的重点内容。国家相关部门已依据中考改革的基本要求做了相关规定,在高考中则要逐步加大综合素质评价在学生录取中参考的分量。新的中考“两考合一”以后,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就成为招生录取的基本依据和参考。目前许多地区正深入推进中考改革,积极探索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招生录取直接挂钩。就实践而言,把握综合素质评价,关键要客观、真实记录,形成可测评的结果。但如何客观、真实记录学生综合素质表现,如何有效使用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仍需要各地区、各学校认真实践,探寻更为积极、有效的办法,为下一阶段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