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寻径与时代审视:新时代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在教育活动进行的同时,经济活动也随之或隐或显地产生,研究教育无法忽视其与经济的关系。那么,在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是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呢?
一、历史寻径: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一)“在其后”:前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的“被动反应”关系
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初期,职业教育与工业革命的联系并不紧密。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大工业机器生产从客观上提出了进行新型职业教育的必要性,传授生产科学技术原理的学校职业教育应运而生。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西方各国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制度化”成为这一时期西方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相比于古代社会职业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半缺位”状态,前两次工业革命期间“在其后”状态的职业教育,即受经济发展影响被动变革的职业教育仍然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因而此时的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为“被动反应”的关系。
(二)“在其中”:第三次工业革命期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无论是巴洛夫和福斯特的争论,还是西方国家在60年代到80年代对职业教育的“拥抱”“疏离”与“回归”,都体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期间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复杂关系。与职业教育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职业教育处于经济发展之中也并不意味着职业教育一定会促进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受多种因素制约。因此,这一阶段的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三)“在其先”:第四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主动促进”关系
与第三次工业革命期间的“若即若离”不同,第四次工业革命期间,世界各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广泛提升,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基础有了质的改变。对于第四次工业革命这场面向未来的竞争,各国纷纷将职业教育置于经济发展之前,秉承“适度超前”的原则,以期引领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所以,此阶段的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的“主动促进”关系。
二、时代审视:新时代下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机制(一)职业教育直接促进经济发展
1.高效的技能人才培养。倡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真实的工作情境不仅可以锤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因此,职业教育具备更高的技能人才培养效率,所培养的技能人才也具备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样也就更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2.高效的劳动力资源配置。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引导一批具有职业兴趣和职业特长的学生分流到职业教育中来。这些优质生源通过在校企合作中的岗位实践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最终走向适合自己的职业中去,充分施展自身的才能。尤其在劳动力结构矛盾愈发尖锐的当下,职业教育可以通过自身的动态调整来调节社会劳动力的总体配置,从而满足社会生产对不同规格劳动力的需求。
(二)职业教育间接促进经济发展
1.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在微观上,职业教育要依据产业发展需求动态地调整专业结构,取消旧专业或增添新的专业,抑或在原有专业下开设新的方向,以满足新兴产业对紧缺型人才的需求。在宏观上,职业教育要依据产业结构整体的升级趋势调整自身的层次结构,促进中高职衔接与中本贯通,新设高职本科、应用本科,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等,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此外,职业教育还要依据地方产业发展的特色和水平,宏观调整职业院校的分布,特别是区域分布与城乡分布,让地方的产业转型与职业教育转型实现协同发展。
2.促进科学技术的转化应用。首先,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为社会培养大批具备一定科学知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这些人才在一线的劳动实践促进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然后这些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再将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总结升华,推动新的技术应用。其次,依托深厚的校企合作基础,有效利用企业和产业的资源进行“合作研发”,实现科学到技术再到生产力的转化。
3.促进精神文化的经济转化。首先,职业教育传承和创新了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助于促进产品的质量提升,可以通过产品质量的提升,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发展;而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主要通过影响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发展。其次,职业教育传承和创新了职业文化与行业文化。职业文化中日益重要的职业道德通过“非正式制度”影响了人们的工作态度,提升了人们的工作效率;行业文化则在很大程度上驱动着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